解说 鬼的足音

——越来越短的世界

欧阳杼

平时上班吃饭都是和同事一起吃,周围很多老员工,自己也不好意思撇开他们单独吃饭,因为那样大约会被同事认为不合群。而上班时候吃饭也得节约时间,所以吃饭基本都是吃大锅菜。但这周五晚上不加班,同事大多回家吃饭,自己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吃饭,尝尝平时没吃过的美食。这一次我选的是煲仔饭,食堂人不多,做饭的小哥也很悠闲,像设计艺术品一样慢慢做煲仔饭。味道的确香,但刚出炉的煲仔饭很烫,必须慢慢吃,一顿饭吃下来,大概花了四十多分钟。若是平时,断然花不起这么长时间。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走路都恨不得跑步,而繁多的事务也让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少——不一定是绝对数量上的少,而是留给自己的时间碎片越来越小。比方说,你回到家后,有几件家务要完成,做完这几件事的时间大于做完每件事的时间之和,因为从做完一件事到开始做下一件事中间会不可避免地消耗掉一点时间。这就是我们失去的时间碎片。要做的事情越多,时间碎片就越多,而且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想找时间看书就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也许看完一个短篇只需要30分钟的时间,但你要在自己有一个小时的空余情况下,才会考虑去做这30分钟的事情。如果你只有30分钟的时间,恐怕只会用来考虑做10分钟的事情,前后的空余时间是必须要留下来的。

是不是扯远了?前面絮絮叨叨说的这些话好像和这本《鬼的足音》没有多大关系。但在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实实在在地吃了一惊,因为200多页的篇幅竟然只有6万字,而且一共有6个短篇,每个短篇只有一万字左右。这样的话一个短篇大概10分钟就能看完,就是说,我在去食堂等饭排队的时候,下了班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回去的时候,都可以把这些短篇抽出来看看——我知道这是短篇,我知道在时间碎片里可以把这个短篇读完,这就是我选择这本书来读的理由。

这样的话,那些超长篇的小说反倒面临着尴尬的境地。阅读本身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在每个时间碎片读一点点的话,再下一个时间碎片把这本书拾起,可能又会忘记前面的情节,需要再花时间来回忆复习。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超长篇而又不如网络文学那样通俗易懂的作品会渐渐失去读者,不是不喜欢看这样的作品,而是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好像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而对文学的创作的形式手法也会产生影响。微博大行其道,我们的时间碎片,大概也就只能看看微博上面的小段子了。

是的,《鬼的足音》就是道尾秀介写的小段子。和我们在网上常看的鬼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网上的段子更精炼,而道尾写的是短篇,怎么说也得多写几句话来撑撑场面,俗称灌水。当然,随着时代的前进,有的水渐渐也不灌了。以前的小说喜欢详细描绘景物和人物的衣着,但现在的流行对此项描写已经逐渐淡化,因为图像可以比小说更好地实现这项功能。若是作者多说了几句,可能读者还会嫌作者啰嗦呢。所以文字的疆域在缩减,而内容也在慢慢变化,最终会退守到自己的核心领土上。网络上的小段子或许就是如此,很多段子都在利用文字的模糊性而造成逆转,信息量不如图像的文字反而可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在这个越来越短的世界,信息太多,时间太少。所以常常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作品的关键,看清楚起承转合,了解亮点所在,好多构思就这样写成了段子而不是长篇小说,有好处有坏处吧,至少可以挤干一些水分,让坑爹的水作更少一些。真正适合长篇的构思,写成段子或者写成短篇小说,我相信绝对是写不下的。

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会也觉得:道尾秀介实在太偷懒?短篇里面的关键人物全用S,连正经名字都舍不得取一个。这样的短篇就像只是在写小说的大纲一般,宛如半成品的剧本。但最后我把这个S的问题跟猫猫聊起的时候,她却高兴地说:这样才诡异嘛,一个多面的S!省得我记人名了~真开心~

道尾在这里也利用了一次文字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