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祖改制 中书省内讧

朱元璋早就对李善长不满。

证据,是他在洪武二年的十月秘密召见了刘基。

刘基就是刘伯温,在正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是一肚子锦囊妙计的诸葛亮式人物。朱元璋跟他密谈的内容,则是要改组帝国的中央政府。因此这事非同寻常,必须注意。

当然,先得简单介绍当时的政治体制。

明代初年,帝国仍然延续元代的制度,也就是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以左右丞相为国务总理。只不过将左右的地位由元人的尚右改为尚左,即左丞相排名第一,右丞相排名第二。地位次于左右丞相的平章政事在制度上也有,但是形同虚设。相当于副总理的,实为左丞和右丞。

朱元璋要讨论的,便是这四个职位的安排。

这当然是大事,刘伯温也吓了一跳。因为右丞相徐达就职以后便在北方打仗,政府首脑其实只有李善长一人。中央政府调整人事,岂非就是要动李善长?

于是刘伯温说:善长开国元勋,首相非他莫属。

朱元璋却呵呵一笑:这人多次要加害于你,你倒帮他说好话。如此高风亮节,这丞相你来当吧!

刘伯温当然不能接受。他很清楚,疑神疑鬼的皇帝陛下连李善长都信不过,又岂能当真信任自己?共患难易,同富贵难,韩信可是前车之鉴。于是马上跪下来磕头说:丞相乃国之栋梁,非参天大树不堪重任,刘基只是小树枝。

朱元璋便问:杨宪如何?

杨宪是刘伯温的好朋友,伯温却不肯趁机谋私。他实事求是地回答:杨宪有宰相的才能,没有宰相的器量。当宰相要心平气和宁静如水,以公义公理为原则,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回答:比杨宪还要偏狭肤浅。

朱元璋再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回答:初生牛犊罢了,会弄坏车辕和木犁的。

朱元璋笑了:看来朕的丞相,只能是先生。

刘伯温再次磕头:谢主隆恩!可惜臣身患重病,又不耐烦事务性工作,恐怕会辜负陛下的厚望。以天下之大,何愁没有栋梁之才?只要圣上用心访求就是。若是起用前面说的这几个人,臣愚昧,真心以为万万不可!

朱元璋多少有些失望。

的确,刘伯温是很聪明,可惜这次却完全没猜透朱元璋的心思。实际上进宫之后他首先就该想想,改组中央政府这么大的事情,皇上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偏要跟他商量?难道仅仅因为他足智多谋又忠心耿耿吗?

当然不是。

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功臣,又不是大功臣。一年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刘伯温只封了伯爵,排名三等。但,如果把徐达和李善长看作特等,他就只能算四等了。

抓住了这个关键,一切便都豁然开朗。此前我们一直弄不明白,朱元璋对李善长究竟有什么不满。居功自傲?恃宠弄权?专横跋扈?恐怕似是而非。《明史·李善长传》也只是说他容不得属下侵权,以及对刘伯温出言不逊,逼得刘伯温申请退休,等等。但刘伯温退休是在李善长下台两个多月后的洪武四年三月,陛下怎么在洪武二年十月就不满?整治侵权的属下则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又岂能算是冒犯皇帝?

看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权力欲和控制欲都极强的朱元璋,完全无法容忍功劳大、威望高、能力强的宰相,这才选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那样没有政治资本的。当然皇帝陛下十分清楚,这些人难以服众,因此希望刘伯温能够帮忙过渡一下。说实话,他恐怕也没打算让这位才思敏捷聪明绝顶的功臣干多久。宰相的位置,迟早要交给便于控制的人。

但,刘伯温坚辞不就,朱元璋只好另做打算。

李善长当然继续留任,还在第二年得到加封。汪广洋和杨宪也进入了中央政府,只不过杨宪虽然先后担任了第二副总理右丞和第一副总理左丞,却在任命为左丞的当月,也就是李善长加封韩国公的四个月前被杀。这个可怜的家伙甚至连在《明史》立传的资格都没有,只在《太祖本纪二》留下冷冰冰的一句话:中书左丞杨宪有罪诛。

刘伯温不幸言中。

李善长也好景不长。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四年正月他就退休。这就说明,朱元璋早就想让他离开相位,否则不会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差。当然,皇帝也不想把事情弄得太难看,这才特意安排在功臣们的授勋仪式之后。

过了一年,徐达也不再挂名右丞相。

接替李善长主持中书省工作的是汪广洋,不过职位是右丞相,也就是第二总理,第一总理左丞相职位空缺,胡惟庸则被任命为左丞,即第一副总理。两个人都是朱元璋看中而刘伯温反对的,却并不精诚团结。而且很奇怪,竟是级别低的胡惟庸,不断欺负职位高的汪广洋。

说起来汪广洋也是老牌的受气包。洪武三年,汪广洋与杨宪在中书省同事,就受尽杨宪挤对。因为杨宪虽然是职位低半级的右丞,却是洪武二年九月任命的。汪广洋从地方上调进中央,还后来居上,杨宪的忌恨便有如山洪暴发,唆使监察官员告了汪广洋的刁状。汪广洋被赶出了中书省,直到杨宪被杀之后才重返中枢,还被封为伯爵。

照理说,咸鱼翻身的汪广洋应该大有作为。因为到洪武四年正月,他不但升级成为右丞相,而且此时中书省的丞相还只有他一个人。朱元璋恩宠之重,可见一斑。

然而怎么样呢?

两年以后就被贬到广东去了。

罪名,是无所建树。

据说,这是胡惟庸搞的鬼,幕后黑手则是李善长。因为汪广洋在洪武三年六月被免职以后,胡惟庸就接替了他左丞的职位。没想到杨宪被杀,汪广洋卷土重来,还变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让胡惟庸情何以堪,自然处处为难。汪广洋则是连杨宪都对付不了的,又岂能镇得住李善长的同乡和亲戚胡惟庸?只好事事忍让,当然无所建树了。

朱元璋也很生气。他这样安排,原本就是要让汪广洋和胡惟庸相互牵制,建立一个既能取代李善长处理政务,又能让他放心的班子。汪广洋如此不中用,又要他做什么?

那就滚吧!滚得远远的。

汪广洋下台以后,中书省半年没有首脑。七月,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右丞相,接替了汪广洋。刘伯温闻讯,不由得喟然长叹:但愿我预言有误,苍生免祸得福。

可惜刘伯温没错,胡惟庸果然不是善类。他先是想陷害徐达,后来又诬告刘伯温有谋反嫌疑,只是均未得逞。不过刘伯温还是被夺去了俸禄,并接到朱元璋的严重警告:明哲保身,觊觎作孽,今念卿功,仅夺卿禄,伯爵如故。

刘伯温只好从归隐之地回到京城,向皇帝请罪。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刘伯温却不敢离开。洪武八年四月,忧郁成疾的刘伯温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后来有人说,他是因为吃了胡惟庸送的药,才病情加重不治身亡的。

奇怪!以刘伯温的聪明睿智和忧患在心,怎么会傻乎乎地吃那药?何况胡惟庸带着医生前往探望是在正月,刘伯温去世却在四月,难道慢性中毒不成?

因此也有人说,真凶其实是朱元璋。

这就更是查无实据了。事实上,由于明代史料已经多次被窜改,此案恐怕难有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陷害徐达和刘伯温的胡惟庸也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