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6.张骞通西域与甘英使大秦

匈奴是战国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个游牧部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迫使匈奴从河套地区退出。秦汉之时,匈奴乘机南下,重占河套地区。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反击匈奴,结果在白登陷入重围,一败涂地。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骑兵直抵雍(今陕西凤翔)、甘泉(今陕西淳化附近),烧毁一座行宫。汉朝初年为解决国内问题,对匈奴只能采取和亲政策。匈奴在南下的同时,还向西占据了河西至天山南北大片区域,控制了塔里木河流域的交通线,征服了楼兰等20多个国家。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攻下大月氏,杀了月氏王,将其头骨做了一只大酒杯。月氏势单力薄,只能跋涉数千里,西迁到阿姆河边。

随着国力增强,汉武帝设想通过战争来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他准备派遣一个使团前往大月氏,利用他们报仇雪恨的心理,联合起来从东西两面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派应聘者张骞率领100人的使团,于建元二年(前139年)从长安出发。张骞一行刚进入河西地区,就被匈奴人俘获,被押送至匈奴单于王廷(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有一次,趁匈奴不备,张骞和随从甘父(堂邑父)等残部终于逃了出来,重新向西域进发。他们取道姑师(新疆吐鲁番)进入塔里木盆地,然后沿塔里木河溯流而上,行走数十日,经过焉耆、龟兹、疏勒等国,翻越葱岭,来到大宛(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受到大宛的友好接待。接着,又在康居国(哈萨克斯坦)逗留数日后,终于找到了大月氏。但是,这时的大月氏生活在妫水(乌浒水,今阿姆河)流域,土地肥美,人民生活安乐,已无心复仇,也不想重返故地。张骞在大月氏等待了一年多,最后无功而返。

返回时,张骞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由羌族地区进入汉境。他们翻过葱岭,跨越叶尔羌河、和田河,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线前进。不料,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后,趁匈奴单于死去,内部混乱之际,张骞与甘父才得以逃出。当回到长安时,当初的100多人使团只剩下张骞和甘父二人,来回时间长达13年。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张骞的介绍,大大开拓了汉人的地理视野。这时,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元朔二年(前127年),汉将卫青收复河套地区,匈奴对汉的主要威胁由北部转到了河西地区。有志于“攘四夷广土斥境”的汉武帝,决心解除西部威胁,彻底打败匈奴。张骞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共同抗击匈奴的建议。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他率领由30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准备分头出使西域的其他国家。随行人员每人配备两匹马,携带牛羊万头以及价值数千万的金币和丝绸等财物。这时的河西走廊,已由汉朝控制,张骞一行顺利到达天山北路现伊犁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的乌孙国。在乌孙期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访问于阗、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进行外交活动。此时,乌孙王昆莫因年老体弱,不愿联合汉朝共同攻打匈奴,态度犹豫不定。张骞得不到乌孙的肯定答复,就在当年和乌孙的使团一起返回长安。

不久,张骞派出的那些副使,也和西域诸国的使者纷纷来到长安。从此,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增多,“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不仅出使龟兹等塔里木盆地诸国,还派使远赴条支(今波斯湾西北)等国。十年之后(汉元封六年,前105年),乌孙王昆莫主动派使者送良马千匹,与汉朝达成联姻。汉宣帝时,在乌垒(新疆轮台东)设立西域都护府,乌孙(巴尔喀什湖一带)以东以南的西域地区共50多个国家,处于汉朝势力范围之内:“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丝绸之路由此开通,为中西文化交流打开了通道。

东汉时,丝绸之路数绝数通。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汉兵北征匈奴,再通西域。永元三年(91年),班超定西域,任都护,居龟兹。班超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复置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车师后部候城,相去五百里。”六年,班超再次击败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班超是一个喜欢建功立业的人,永元九年(97年),决定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据《后汉记》记载,当时汉人又称大秦国为黎轩,在条支国大海之西。条支国,在今叙利亚、伊拉克一带。在甘英之前,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最远到达乌弋,没有一个人到达条支。甘英历尽艰辛,从皮山出发,西南向经悬度,历罽宾,又经60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乌弋山离国是个大国,当时称作排持。甘英一行又西南行百余日到达条支。条支国都城在山上,城周40余里。甘英在条支国的西境准备乘船前往大秦。这时,出现了下面一幕: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甘英,这位长期在内陆旅行的使者,在安息人的恫吓下,知难而退,很遗憾地没有踏上罗马帝国的土地。安息国人之所以要夸大航海的艰难,目的是为了阻断汉朝与罗马帝国间的直接交往,垄断丝绸贸易。

甘英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使汉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直接接触失之交臂,但是,他走的是丝绸之路的南道,从而大大地延长了南道的长度,将丝绸之路南道一直延伸到波斯湾,很可能是第一个到达条支的中国人,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记录。第二,到达了安息都城和条支故地,对中亚、西亚和大秦国的了解,比此前任何一人都要深入、详细,从而扩展了汉朝人的域外世界知识:“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着极高的评价:“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