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赴法、留苏:16岁走出国门 一、5块银元扶危济困的故事

邓希贤小时候聪明好学,8岁这一年,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好朋友忽然悄悄地哭起来。希贤急忙问为什么,这位家境贫穷的同学说,他的妹妹病重,如果得不到治疗可能就要死去,可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凑足这笔治疗费。幼小的希贤听完这个沉重的故事后默默地走开了。第二天一早,希贤跑到那位朋友身边,悄悄地塞给了他5块银元——这在当时当地可以买到500斤谷子——然而这一笔钱却是希贤瞒着精明的父亲从他的钱箱里偷出来的。

几天之后,东窗事发。邓文明发觉丢了钱异常恼火,气愤地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还未等到父亲说出第一句威吓的话来,年幼的邓希贤便站了出来。他递给父亲一根棍子,说错了。父亲狠狠揍了他一顿,希贤一声不吭地挨着打,眼泪却止不住地掉了下来。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事后,怒气平息的父亲开始仔细询问事情的前因后果。儿子告诉他,自己的好玩伴遇到了困难,他的妹妹眼看就要病死了,但是他们家拿不出钱来治疗。父亲明白了,一把将儿子揽入那宽厚的怀里,连声称赞儿子做得好,做得对。父亲懊悔不迭,他问儿子在这不该挨的惩罚时为什么一声不吭呢?为什么不知道替自己辩解呢?小小的希贤抬起头认真地回答说,按规定小偷的确应当受到惩罚,所以自己挨打是理所应当的。

至于为什么要哭,那是因为希贤觉得自己非常无能,以至于不能自己挣钱来救济他的朋友们。尽管显得如此纯真幼稚,但是这种本自于崇高的人道精神和传统儒家“仁义”道德的扶危济困的思想,已经在邓希贤幼小的心田里萌芽了。以后,当他领导农民闹革命时,当他跨马长征时,当他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当他坐在国务院办公室里或是巡视在大江南北时,也许他记起了或忘记了这个关于5块银元的故事,可是这种扶危救世的英雄主义精神早已渗透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并且时刻鞭策着他,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伟大的道路,一个解放者的道路。

在1949年以前,他和他的战友们致力于把人民从“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在1949年以后,他又和他的同志们致力于把人民从贫困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从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不适应的生产体制中解放出来。

5块银元的事情结束不久,父亲为了让大儿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便将希贤送到离家8公里以外的广安城里的学校。这是邓希贤第一次离开那个偏远而宁静的小山村,当然,从此他也告别了那种富裕的田园生活,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充满着艰难困苦和理想希望的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