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1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本卷只有一篇) 第一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我在本书的前两卷着重考察了我们评判他人感情和行为的起点和基础。现 在,我要较详细地考察我们评判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起点。

我们据以自然地赞同或不赞同自己行为的原则,似乎同据以判断他人行为的 原则完全相同。当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根据能否充分同情导致他人行为 的情感和动机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行为。同样,当我们以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 的行为时,也是根据能否充分理解和同情影响自己行为的情感和动机来决定是否 赞同这种行为。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离开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离来看待自 己的情感和动机,就决不可能对它们作出全面的评述,也决不可能对它们作出任 何判断。而我们只有通过努力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或像他人 可能持有的看法那样来看待它们,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无论我们对它们会作 出什么判断,都必然会,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或者我们设想应该会同他人的 判断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我们努力像我们推测其他任何公正而无偏见的旁观者可 能做的那样来考察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因而完全理解影 响自己行为的所有激情和动机,我们就会因为对想象中的公正的法官的赞成抱有 同感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赞同。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体谅他的不满,并且责 备这种行为。

如果一个人有可能在同任何人都没有交往的情况下,在某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长大成人,那么,正如他不可能想到自己面貌的美或丑一样,也不可能想到自己 的品质,不可能想到自己情感和行为的合宜性或缺点,也不可能想到自己心灵的 美或丑。所有这些都是他不能轻易弄清楚的,他自然也不会注意到它们,并且, 他也不具有能使这些对象展现在自己眼前的镜子。一旦把这个人带入社会,他就 立即得到了在此以前缺少的镜子。这面镜子存在于同他相处的那些人的表情和行 为之中,当他们理解或不赞同他的情感时,总会有所表示;并且他正是在这里第 一次看到自己感情的合宜和不合宜,看到自己心灵的美和丑。对一个刚来到人间 就同社会隔绝的人来说,引起他的强烈感情的对象,使他欢乐或伤害他的外界事 物,都会占据他的全部注意力。那些对象所激起的感情本身,愿望或嫌恶,快乐 或悲伤,虽然都是直接呈现在他面前的东西,但是历来很少能够成为他思索的对 象。对它们的看法决不会使他感到如此大的兴趣,以致引起他的专心思考。虽然 对那些强烈感情的原因的思考时常会激起他的快乐和悲伤,但对自己快乐的思考 决不会在他身上激起新的快乐,对自己悲伤的思考也决不会在他身上激起新的悲 伤。把他带入社会,他的所有激情立即会引起新的激情。他将看到人们赞成什么, 讨厌什么。在前一场合,他将受到鼓舞,在后一场合,他将感到沮丧。他的愿望 和嫌恶,他的快乐和悲伤,现在常常会引起新的愿望和嫌恶,新的快乐和悲伤; 因此,现在这些感情将使他深感兴趣,并且时常引起他最为专心的思考。

我们对自身美丑的最初想法是由别人的、而不是由自己的身形和外表引起 的。然而,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别人对我们所作的同样的评论。如果他们赞许我们 的体态,我们就感到高兴;如果他们对此似乎有些厌恶,我们就感到恼怒。我们 渴望知道自己的外貌会得到他们何种程度的非难或赞许。我们通过照镜子或者用 诸如此类的方法,尽可能地努力隔开一段距离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逐一地 审察自己的肢体。经过这样的审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我们就会 很平静地忍受别人最为不利的评判。反之,如果我们感到自己成了自然的厌恶对 象,那么,他们的每一个不赞许的表现都会使我们感到极度的羞辱。一个外貌还 算英俊的人,也许会允许你就他个人某一微小的缺陷同他开玩笑;但是,对一个 真正丑陋的人来说,通常是无法忍受这类玩笑的。不管怎样,很明显,我们只是 因为自己的美和丑对他人的影响才对此感到焦虑不安。如果我们同社会没有联 系,就完全不会对此表示关心。

同样,我们最初的一些道德评论是针对别人的品质和行为的;并且,我们极 其急切地观察这各种评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们不久就认识到, 别人对我们同样是直言不讳的。我们渴望知道自己会得到他们何种程度的责难或 称许,以及是否一定要对他们表现出他们向我们指出的令人愉快或令人不快的那 种样子。为此,我们通过考虑如果处于他们的境地,他们会对我们表现出什么样 子,来着手审察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并且考虑自己的这些感情和行为在他们面前 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假定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并且用这种眼光来尽力想象 这种行为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能用别人的眼光来检 查自己行为合宜性的唯一的镜子。如果在这种检查中它使我们感到高兴,我们就 比较满意。我们可能对赞扬声满不在乎,并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世人的指责;无论 受到怎样的误解或歪曲,我们都有把握成为自然和合宜的称赞对象。反之,如果 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就经常会为此更加渴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如果我们 如人所说并非声名狼藉,那么,别人的指责就会使我们迷惑不解,倍受折磨。

显然,当我努力考察自己的行为时,当我努力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对此 表示赞许或谴责时,在一切此类场合,我仿佛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察 者和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不同的角色;另一个我是被审察和被评判的行为者。

第一个我是个旁观者,当以那个特殊的观点观察自己的行为时,尽力通过设身处 地地设想并考虑它在我们面前会如何表现来理解有关自己行为的情感。第二个我 是行为者,恰当地说是我自己,对其行为我将以旁观者的身份作出某种评论。前 者是评判者,后者是被评判者。不过,正如原因和结果不可能相同一样,评判者 和被评判者也不可能全然相同。

和蔼可亲和值得赞扬的,即值得热爱和回报的,都是美德的高贵品质,而令 人讨厌和可加惩罚的却是邪恶的品质。但是,所有这些品质都会直接涉及别人的 感情。据说,美德之所以是和蔼可亲和值得赞扬的品质,不是因为它是自我热爱 和感激的对象,而是因为它在别人心中激起了那些感情。美德是这种令人愉快的 尊敬对象的意识,成为必然随之而来的那种精神上的安宁和自我满足的根源,正 如猜疑相反会引起令人痛苦的不道德行为一样。被人敬爱和知道自己值得别人敬 爱是我们多么巨大的幸福啊。被人憎恨和知道自己应该被人憎恨又是我们多么巨 大的不幸啊。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人不仅生来就希望被人热爱,而且希望成为可爱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自 然而又合宜的热爱对象。他不仅生来就害怕被人憎恨,而且害怕成为可恨的人, 或者说,害怕成为自然而又合宜的憎恨对象。他不仅希望被人赞扬,而且希望成 为值得赞扬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那种虽然没有受到人们的赞扬但确实是自然 而又合宜的赞扬对象。他不仅害怕被人责备,而且害怕成为该受责备的人,或者 说,害怕成为那种虽然没有受到人们的责备但确实是自然而又合宜的责备对象。

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并不完全来自对赞扬的喜爱。虽然那两个原则彼此相似, 虽然它们互有联系并且常常混同一体,但是,在许多方面,又互有区别和各自独 立。

我们对其品质和行为为自己所赞成的那些人所自然怀有的热爱和钦佩之情, 必然促使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相同的令人愉快的感情的对象,并且希望自己成为如 同最受我们热爱和钦佩的那些人一样可亲而又可敬的人。好胜心,即认为自己应 该胜过别人的急切愿望,发端于我们对别人优点的钦佩之中。我们也不可能满足 于仅仅得到别人的钦佩,因为别人也因此得到钦佩。至少我们必定相信自己是值 得赞扬的,因为别人也因此而值得赞扬。但是,为了获得这种满足,我们必须成 为自己品质和行为的公正的旁观者。我们必须努力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品 质和行为,或者说像别人那样看待它们。经过这样的观察,如果它们像我们所希 望的那样,我们就感到愉快和满足。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别人——他们用我们仅 在想象中曾努力用以观察自己品质和行为的那种眼光来观察它们——以与我们 曾经用过的完全相同的眼光来察看它们时,就会大大地坚定这种愉快和满足之 情。他们的赞成必然坚定我们的自我赞成。他们的赞扬必然加强我们对自己值得 赞扬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对值得赞扬的喜爱非但不完全来自对赞扬的喜爱, 而且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对赞扬的喜爱似乎是来自对值得赞扬的喜爱。

当最真诚的赞扬不能被看作某种值得赞扬的证明时,它几乎不可能带来多大 的快乐。由于不明真相或误解,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落在我们头上的尊敬和钦佩决 不是充分的。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如此惹人喜欢,如果真相大白而人们带着 截然不同的感情来看待我们,我们的满足之情就绝不是完美的。那个既不是为了 我们并未实施的行为,也不是为了毫不影响我们行为的动机而称赞我们的人,不 是在称赞我们,而是在称赞别人。我们不可能对他的称赞感到丝毫的满意。对我 们来说,这些称赞会比任何责难更使我们感到耻辱,它会不断地使我们想起各种 最使人谦逊的反省,这种反省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但又是我们所缺少的。可以想 象,一个涂脂抹粉的女人只能从对她的肤色的赞美中得到一点虚荣之感。我们认 为这些赞美更应使她想起自己真正的肤色所会引起的感情,并且通过比较使她深 感羞辱。对这种没有根据的称赞感到高兴,是一种最为浅薄轻率和虚弱的证明。

这正是宜于称作虚荣心的东西,也正是那些极其荒唐和卑劣的,装模作样和低劣 欺骗的恶习的基础;如果经验没有使我们认识到他们是如何粗俗低劣,人们就可 以想象最起码的粗俗低劣感也会把我们从愚蠢之中挽救出来。愚蠢的说谎者,竭 力通过叙述那根本不存在的冒险事迹来激起同伴的钦佩;妄自尊大的花花公子, 摆出一副自己也明知配不上的显赫和高贵的架子;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为妄想得 到的赞扬所陶醉的人。然而,他们的虚荣心来自如此粗俗的一种想象的幻觉,以 致难以设想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会受这种幻觉的欺骗。如果他们置身于自己以为 曾受自己欺骗的那些人的地位,就会对自己所受到的最高度赞美感到震惊。他们 不是用自己知道应该在同伴面前表露的那种眼光,而是用自己以为同伴们实际上 会用来看待他们的那种眼光来看待自己。但是,他们浅薄的弱点和轻浮的愚蠢总 是妨碍他们内省自己,或者妨碍他们用那种可卑的观点来观察自己;如果真相的 确会暴露,用这种观点,他们自己的意识必定会告诉他们自己将暴露在人们的面 前。

由于不知真情和无缘无故的赞扬不可能激起实在的快乐,也不可能产生任何 经得起真正考验的满足之情,所以,相反地,常常使我们得到真正安慰的想法是: 虽然我们实际上没有得到赞扬,但是我们的行为应该得到称赞,它们在各方面都 符合那些尺寸和标准,以此衡量,它们通常也必然会获得称赞和赞同。我们不仅 为赞扬而感到高兴,而且为做下了值得称赞的事情而感到快乐。虽然我们实际上 没有得到任何赞同,但是想到自己已成为自然的赞同对象,还是感到愉快。与我 们共处的人们没有责备我们,但是我们反省到自己应该受到他们公正的责备,还 是感到羞辱。那个意识到自己准确地看到那些行为——经验告诉他这是普遍令人 愉快的行为——的分寸的人,满意地深思自己行为的合宜性。当他用公正的旁观 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行为时,他完全理解影响这些行为的全部动机。他带着愉快 和赞同的心情从各方面回顾这些行为,虽然人们从来不了解他做了些什么,但是 他并不是根据人们对他的实际看法,而是根据人们如果更加充分地知道他的作为 就有可能产生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期待着将会落在自己身上的 称许和赞美,并带着相同的感情称许和赞美自己。这些感情的确没有实际发生, 但只是因为大家不知真情而没有发生。他知道,这些感情是这类行为自然而又正 常的结果,他的想象把它们同这类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已习惯地把它们看 成是这类行为所导致的某种自然而又合宜的感情。人们自愿地抛弃生命去追求他 们死后不再能享受的某种声誉。此时他们在想象中预料那种声誉将会落在自己的 身上。他们永远不会听到的赞许不绝于耳,他们永远不会感受到的赞美萦回心际, 消除了他们心中一切极其强烈的恐惧,并且情不自禁地做出各种几乎超越人类本 性的行为。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在那种我们不再能享有时才得到的赞同和那个 我们确实没有得到的——但如世人有可能被迫恰当地弄明白我们行为的真实情 况,就会给予我们——赞同之间,确实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前者常常产生如此 强烈的影响,我们就不会对后者总是受到高度的重视感到奇怪。

造物主,当她为社会造人时,就赋予人以某种使其同胞愉快和某种厌于触犯 其同胞的原始感情。她教导人在被同胞们赞扬时感到愉快而在被同胞们反对时感 到痛苦。她由此而把同胞们的赞同变成对人来说是最令人满意和愉快的事,并把 同胞们的不赞同变成最令人羞辱和不满的事。

但是,单凭这种对于同胞们的赞同所抱的愿望和对他们的不赞同所感到的厌 恶,并不会使人适应他所处的社会。于是,造物主不仅赋予他某种被人赞同的愿 望,而且赋予他某种应该成为被人赞同对象的愿望,或者说,成为别人看来他应 当自我赞同的对象。前一种愿望,只能够使他希望从表面上去适合社会;后一种 愿望,对于使他渴望真正地适合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一种愿望,只能够使 他假仁假义和隐瞒罪恶;后一种愿望,对于唤起他真正地热爱美德和痛恨罪恶来 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每一个健全的心灵中,这第二个愿望似乎是两者之中最强烈 的一种。只有最为软弱和最为浅薄的人才会对那种他自己也知道完全不该得到的 称赞感到非常高兴。弱者有时会对此感到愉快,但是一个明智的人却会在各种场 合抵制它。虽然智者在自知不值得赞扬的场合很少会对此感到愉快,但是他在做 自知值得赞扬的事时常常感到极大的愉快,尽管他同样深知自己不可能得到什么 赞扬。对他来说,在不该得到赞同的场合获得人们的赞同,从来不是重要的目的; 在确实应该得到赞同的场合获得人们的赞同,有时可能是不太重要的目的。而成 为那种值得赞同的对象,则肯定始终是他的最大目的。

在不应得到赞扬的场合渴望甚至接受赞扬,只能是最卑劣的虚荣心作祟的结 果。在确实应该得到赞扬的场合渴望得到它,不过是渴望某种最起码的应当给予 我们的公正待遇。完全为了这一缘故热爱正当的声誉和真正的光荣,而不是着眼 于从中可能得到的任何好处,也并不是智者不值得去做的事。然而,他有时忽略 甚至鄙视这一切,并且他在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之前,决不 会轻易地这样做。在这种场合,他的自我赞同无须由别人的赞同来证实。这种自 我赞同,如果不是他唯一的,至少也是他主要的目的,即他能够或者应当追求的 目的。对这个目的的喜爱就是对美德的喜爱。

如同我们对一些品质所自然怀有的喜爱和赞美使我们愿把自己变成这种令 人愉快的感情的合宜对象一样,我们对另一些品质所自然怀有的憎恨和轻视或许 会使我们更加强烈地害怕想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会具有类似的品质。在这种情况 下,害怕被人憎恨、被人轻视的想法也不像自己可恨、可鄙的想法那样强烈。即 使得到极为可靠的保证说那些憎恨和轻视的感情实际上不会对我们发泄,我们对 所作所为可能把自己变成同胞们憎恨和轻视的正确和合宜对象的想法也感到害 怕。虽然那个违反了所有那些行为准则的人——这些行为准则只会把他变成受人 欢迎的人——得到了极为可靠的保证说他的所作所为永远不会被人察觉,那也是 全然无效的。当他回顾自己的行为时,当他用公正的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 行为时,他发现自己不会谅解任何影响这种行为的动机。想到自己的行为,他就 感到惭愧和惶恐。如果他的行为普遍为人知晓,他必然会感到自己行将蒙受的极 度羞耻。在这种情况下,他在想象中预料到自己无法避免的蔑视和嘲弄,除非周 围的人对此全然无知。如果周围的人确实曾经对他发泄过这种感情,那么,他仍 会感到自己是这些感情作用的自然对象,并在一想到自己可能为此而受折磨时仍 会不寒而慄。但是,如果犯下的罪行不仅是某种只招致非议的不合宜行为,而且 是某种激起憎恶和愤恨的巨大罪行的话,那么,只要他理智尚存,他一想到自己 的行为就决不可能不感到恐怖和悔恨的一切极度痛苦;虽然人们可能对他保证说 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罪行,甚至自己也深信造物主不会对此给予报复,但是他仍然 充分感觉到这些使自己抱恨终生的恐怖和悔恨之情,仍然可能把自己看成是所有 同胞憎恨和愤怒的自然对象;如果他的心尚未因惯常犯罪而变得冷漠无情的话, 那么,在令人惊骇的真相被人知晓之后,更不能毫无畏惧和惊恐地想到人们看待 他时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脸色、目光所表达的感情。一个良心深为不安的人所 感受到的这种自然的极度痛苦,像魔鬼或复仇女神那样,在这个自知有罪者的一 生中纠缠不已,不给他以平静和安宁,经常使他陷入绝望颓废和心烦意乱之中, 隐匿罪行的自信心不可能使他摆脱它们,反宗教的原则也不可能完全使他从这中 间解脱出来,只有各阶层中最卑鄙和最恶劣的人,对荣誉和臭名,罪行和美德全 然无动于衷的人,才能免受它们的折磨。其品质令人极度憎恶的人们,在干下最 可怕的罪行之后,曾经厚着脸皮采取措施去解脱自己的罪行嫌疑,有时也会迫于 对自己处境的恐惧而主动地揭发人类不可能洞察发现的事情。由于知道自己的罪 行,由于为他们所冒犯的同胞的愤恨所慑服,并且由于饱尝那种他们自己也意识 到是罪有应得的报复,所以,如果有可能平静地死去,并得到全体同胞的宽恕的 话,那么他们就希望,至少是在自己的想象中以死来平息人们自然产生的愤恨之 情;希望由此能使别人认为自己是不该那么憎恶和愤恨的人;希望这会在一定程 度上赎回自己的罪行,并把自己变成令人同情而不是令人害怕的对象。同他们在 揭发自己罪行前的想法相比,上述这些想法似乎也是合适的。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性格不特别脆弱、不很多愁善感的人们,其对于该受责 备的恐惧似乎也完全会压倒对于责备的恐惧。为了减轻这种恐惧,为了在一定程 度上抚慰自己良心的责备,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也知道是罪有应得的指责和 惩罚,除非他们可以轻易地避免这种指责和惩罚。

只有最轻浮和浅薄的人才会因那种自己也知道不应得到的赞扬而异常高兴。

然而,即使对意志异常坚定的人来说,不应有的指责也经常会使他们深感屈辱。

的确,他们容易学会鄙视那些经常在社会上流传的胡言乱语。这些传闻由于本身 的荒唐和虚假肯定会在数周或数天之内消声匿迹。但是,一个清白无辜的人,虽 则他的意志异常坚定,仍然不仅常常对犯有某种不实之罪的重大诋毁感到震惊, 而且也常常对此深感屈辱,在这种诋毁不幸地同一些似乎能引为佐证的事情一起 发生的时候更是如此。他屈辱地发现人们都如此藐视他的品质以致猜想他有可能 犯有上述罪行。虽然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但是上述诋毁看来还是 常常在他的品质上投下了一层不光彩和不名誉的阴影,甚至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也 是如此。他对如此严重的一种伤害行为——不管怎样,它也许常常不宜、有时甚 至不可能予以报复——产生的正当义愤,就其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感 觉。人们的心情再也没有什么比这种不能平息的强烈愤恨更为痛苦的了。一个清 白无辜的人,由于被人诋毁犯有某种不名誉的或令人憎恶的罪行而被送上绞刑 台,遭受了对无辜者来说可能是最大的不幸。在这种情况下,他内心的痛苦常常 要大于确实犯了同样罪行的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正如恶贼和拦路强盗一样,恣意 犯罪的人往往很少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因而总不后悔。他们总是惯于把上绞 刑架看成是一种有极大可能落在自己身上的命运,并不为这种惩罚的公正与否而 感到苦恼。因此,当这种命运确实落在他们身上时,他们仅仅认为自己同一些同 伙一样不太幸运,只好听天由命,除了由于害怕死亡而产生的不安之外,没有其 它什么不安;我们经常看到,甚至这种卑微的可怜虫也能轻而易举地全然战胜这 种恐惧。相反,清白无辜的人,对落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正的惩罚感到愤怒而引起 的痛苦,远远超过那种恐惧可能引起的不安。一想到这种惩罚可能给他身后带来 的臭名声,就极为惊恐,他怀着极大的痛苦预见到:今后他最亲密的朋友和亲戚 们将不是沉痛和满怀深情地回忆他,而会怀着羞愧甚至恐惧之情来回想他那想象 上的可耻行为。死亡的阴影似乎以一种比平常更加黑暗和令人窒息的阴郁来靠拢 他。为了人类的安宁,人们希望在任何国家里很少发生这种不幸的事情;但是在 所有的国家里,它们时有发生,即使在正义通常占支配地位的那些地方也是如此。

不幸的卡拉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坚贞不屈的人(他是完全无辜的,由于被怀疑 为杀害了他的儿子,在图卢兹被处车刑后烧死),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祈求免除 的,似乎主要不是残酷的刑罚,而是上述罪名损害他死后的名声给他带来的耻辱。

在他被处车刑,正要投进火堆的时候,参加处刑的僧侣劝他为已宣判的罪行向神 忏悔,卡拉斯这样回答:神父,您能使您自己相信我有罪吗?

对于陷入这种不幸境地的人来说,那种局限于现世的粗陋人生观或许不能给 予多少安慰。他们不再能做什么事情,使生或死变得高尚可敬。他们已被宣判死 刑并永远留下不好的名声。只有宗教才能给予他们某种有效的安慰。只有宗教才 能告诉他们,在洞察一切的上天赞同其行为时,人们对它所能抱有的想法是无关 紧要的。只有宗教才能向他们展示一个世界——一个比眼前这个世界更为光明、 更富有人性和更为公正的世界——的景象,那里,在适当的时候会宣布他们是清 白无辜的,他们的美德最终会得到报答;而只有能使洋洋得意的罪人感到胆战心 惊的上述伟大法则,才能对蒙受耻辱和侮辱的清白无辜者给予唯一有效的安慰。

一个敏感的人并不因为实际犯下的真正罪行而受到伤害,而是因为非正义的 诋毁而受到伤害。这种情况既发生在罪行较小之时,也发生在罪行较大之时。一 个风流女子对社会上流传的有关她的行为的颇有根据的猜测甚至会报以一笑。同 样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对一个清白的处女来说却是一种道德上的伤害。我认为, 可以把这种情况规定为一种普遍的法则:蓄意犯某种可耻罪行的人,很少会感到 这种罪行很不光彩,而惯于犯这种罪行的人,却几乎不会有任何可耻的感觉。

既然每个人、甚至理解力一般的人都毫不犹豫地鄙视不该得到的称赞,那么, 不应有的指责何以常常能使非常明智和富有判断力的人蒙受如此重大的屈辱 呢?对这种情况的产生或许应该作些考察。

我曾说过,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痛苦同与之相反和相应的快乐相比,是一 种更加具有刺激性的感觉。同后者总是把我们的感觉提高到高于通常的或所谓自 然的幸福状态相比,前者几乎总是把它压低到大大低于这种状态。一个敏感的人 更容易因受到正义的指责而感到羞辱,而从来不因受到公正的赞美而感到得意。

一个明智的人在一切场合都蔑视不该得到的称赞;但是,他常常深切地感到不应 有的指责的非正义性。由于为自己未曾做过的事也受到称赞所折磨,由于僭取某 种并不属于他的优点,他感到自己是一个问心有愧的卑鄙的撒谎者,不应该受到 出于误解而赞扬他的那些人的赞美,而应该受到他们的鄙视。或许,发现许多人 认为自己有可能去做那未曾做过的事情,会给他带来某种有充分根据的快乐。但 是,虽然他会对朋友们良好的评价表示感激,他还是会认为,自己如不马上消除 朋友们的误解,就是一个极为低劣的罪人。当他意识到别人如果知道真相就可能 用一种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时,再用他们实际上用来看待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 己,并不会给他带来多少快乐。然而,一个意志薄弱的人经常因为用那种不老实 和虚妄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感到十分高兴。他僭取人们说是自己作出的每一个值 得称赞的行为中的优点,并且吹嘘自己具有从未有人把它们归于他的许多优点。

他假装做过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假装写过别人写过的东西,假装发明了别人所 发明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剽窃和卑劣说谎者的一切可耻的邪恶。但是,虽然一个 具有一般良好意识的人不可能从自己从未做过的、值得称赞的行为错归于己之中 获得极大快乐,而一个明智的人却会因为他从未犯下的某种罪行错归于己而感到 巨大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造物主不仅使痛苦变得比同他相反而相应的快乐更 富有刺激性,而且还使它超过了原有的程度。某种自我克制马上使人不再追求荒 唐可笑的享受;但它并不总是使人摆脱痛苦。当他否认错归于己的优点时,没有 人怀疑他的诚实。当他否认自己被指控犯有的罪行时,他的诚实有可能受到怀疑。

他立刻被这种虚妄的诋毁激怒,并且痛心地看到人们相信这种诋毁。他感到他的 品质并不足以保护自己不受诋毁。他感到自己的同胞完全不是用他渴望他们用来 观察他的那种眼光来看待自己,反而认为他有可能犯有被指控的那种罪行。他完 全知道自己是无罪的。他完全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或许几乎没有人能够 完全知道他自己可能做什么。他那特有的心情可能或不可能容许做的事情,或许 是那或多或少被人怀疑的事情。朋友们和邻人们的信任以及良好的评价,比任何 东西都更加有助于减轻他由于这种令人极不愉快的怀疑而感受到的痛苦;他们的 不信任和令人不快的评价则比任何东西都更加容易增加这种痛苦。他可能十分自 信地认为他们那令人不快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这种自信很少大到足以阻止那种 判断给自己留下印象;总之,他越是敏感,越是细心,越是有能力,这种印象就 很可能越是深刻。

应当说,在所有的场合,别人和我们自己的感情和判断是否一致对我们有多 大的重要性,恰好同我们对自己感情的合宜性和判断的正确性不能断定的程度有 多大比例。

有时,一个敏感的人可能对他会过多地放纵可以称为高尚情感的感情,或者 对因自己或他的朋友受到伤害而产生的义愤过于强烈而深感不安。他生恐自己会 因情绪过分激动而一味感情用事,或主持正义而给其他一些人造成真正的伤害; 那些人虽然不是清白无辜的,但也许并不全然是像他最初了解的那样的罪人。在 这种情况下,他人的看法对他来说极为重要。他们的赞同是最有效的安慰;他们 的不赞同则可能成为注入他那不安心理的最苦、最剧烈的毒药。如果他对自己行 为的每一方面都感到充分满意,别人的判断对他来说就常常是不太重要的了。

有一些非常高尚和美好的艺术,只有运用某种精确的鉴赏力才能确定其杰出 程度,然而,在某种程度上,鉴赏的结果似乎总是不一致。另外有些艺术,其成 就既经得起充分论证,又经得起令人满意的检验。在上述不同艺术精品候选者中, 前者比后者更加渴望得到公众的评价。

诗歌的优美是一个有关精细鉴赏力的问题。一个年青的初学者几乎不可能确 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美,因此,再也没有什么比得到朋友和公众的好评更能使他 喜气洋洋;再也没有什么比相反的评价更能使他深感羞辱。前者确定了他急于获 得的对自己诗歌的好评,后者动摇了这种好评。经验和成就也许会适时地给他对 自己的判断增加一点信心。然而,他老是容易为公众作出相反的判断而感到极度 的羞辱。拉辛对自己的《费得尔》-一部最好的悲剧,或许已译成各国文字—— 获得不大的成功深为不满,因而他虽然风华正茂,写作技能处于顶峰,也决意不 再写作任何剧本。这位伟大的诗人经常告诉他的孩子:毫不足取和极不恰当的批 评给他带来的痛苦,往往超过最高度的和最正确的赞颂给他带来的快乐。众所周 知,伏尔泰对同样极轻微的指责极为敏感。蒲柏先生的《邓西阿德》如同一切最 优美和最和谐的英国诗篇一样,是不朽的著作,却为最低劣和最卑鄙的作家们的 批评所伤害。据说格雷(他兼有弥尔顿的壮丽和蒲柏的优美和谐,同他们相比, 除了写作再多一点之外,并没有什么使他不配成为第一流的英国诗人)由于自己 最好的两首颂诗被人拙劣和不恰当地模仿而受到很大的伤害,因而此后不想再写 重大的作品。那些自夸善于写作散文的文人,其敏感性有点儿接近于诗人。

相反,数学家对自己的发现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充满自信,因此对于人们怎样 对待自己毫不介意。我有幸接触到的两位最伟大的数学家,而且接照我的主观看 法也是当代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即格拉斯哥大学的罗伯特 西姆森博士和爱丁 堡大学的马修 斯图尔特博土,从来没有因为无知的人们忽视他们的某些最有价 值的著作而感到过丝毫不安。有人告诉我,艾萨克 牛顿爵士的伟大著作《自然 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众冷落了好几年。也许那个伟人的平静从未因之受到片刻 的搅扰。自然哲学家们,就其不受公众评价的制约来说,同数学家相近;就其对 自己发现和观察所得知识的优点的判断来说,具有其程度同数学家相等的自信和 泰然自若。

或许,各类不同文人的道德品行,有时多少受他们与公众的这种大不相同的 关系的影响。

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们由于不受公众评价的制约,很少受到要维护自己声誉 和贬低对方声誉的诱惑而组成派别和团体。他们通常是态度亲切举止坦率的人, 他们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彼此维护对方的声誉,不会为了获得公众的赞扬而参与 阴谋诡计,他们在自己的著作得到赞同时会感到高兴,受到冷遇时也不会很恼火 或非常愤怒。

对诗人或那些自夸自己作品优秀的人来说,情况总是与此相异。他们非常容 易分成各种文人派别;每个团体往往公开地和几乎总是隐秘地把别人当作不共戴 天的仇敌,并运用各种卑劣的诡计和圈套以抢先获得公众对自己成员作品的好 评,攻击仇敌和对手的那些作品。在法国,德彼雷奥斯和拉辛并不认为起先为了 贬低基诺和佩罗的声誉,后来为了贬低丰特奈尔和拉莫特的声誉,而充当某一文 学团体的领袖,甚至以一种极为无礼的方式对待善良的拉封丹,会有失自己的身 分。在英国,和蔼可亲的艾迪生先生并不认为为了贬低蒲柏先生与日俱增的声誉 而充当某一小文学团体的领袖,会同自己高尚和谦虚的品质不相称。丰特奈尔先 生在撰写科学院——一个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的团体——成员的生活和为人时, 经常有机会颂扬他们亲切朴实的风度;他认为,这在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中间是如 此普遍,以致成为整个文人阶层,而不是任何个人的特有的品质。达朗贝先生在 撰写法兰西学会——一个诗人和优秀作家们的团体——的成员,或者人们认为是 该团体成员的那些人的生活和为人时,似乎并不是经常有这种机会去作这一类评 论,甚至找不到任何借口来把这种和蔼可亲的品质说成是他所称颂的这帮文人特 有的品质。

对自己的优点难以确定,以及期望它得到好评,自然足以使我们渴望了解别 人对我们优点的评价;当别人的评价良好时,我们的精神就比平时更为振奋;当 别人的评价不好时,我们的精神就比平时更为沮丧;但是它们不足以使我们以阴 谋诡计和结党营私来获得良好的评价或回避不好的评价。如果一个人贿赂了所有 的法官,虽然这种做法可以使他获得胜诉,但是法院全体一致的判决也不能够使 他相信自己有理;而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理而进行诉讼,他就决不会去贿赂 法官。不过,虽然他希望法院判决自己有理,但他也同样希望获得胜诉;他因此 而会贿赂法官。如果赞扬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而只是能证明我们应该受到赞扬, 我们就决不会力图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不过,虽然对聪明人来说,至少在 受到怀疑的情况下,赞扬主要是因为能证明应该受到赞扬而具有重要性,但是赞 扬也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具有重要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实际上不能把他们称作聪明人,而只能称其为)远远高于一般水准的人们有时 也企图用很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赞扬和逃避责备。

赞扬和责备表达别人对我们的品质和行为的情感实际上是什么;值得赞扬和 应当责备表达别人对我们的品质和行为的情感自然应该是什么。对赞扬的喜爱就 是渴望获得同胞们的好感。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就是渴望自己成为那种情感的合宜 对象。到此为止,这两种天性彼此相似和类似。同样的近似和相似也存在于对责 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之中。

那个想做或者实际上作出某种值得赞扬的行为的人,同样会渴望获得对这种 行为应有的赞扬,有时,或许会渴望获得更多的赞扬。在这种情况下,两种天性 混成一体。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前者的影响,又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后者的 影响,常常连自己也分辨不清。对别人来说通常必然更是如此。倾向于贬低他的 行为中的优点的那些人,主要或完全把它归结为只是对赞扬的喜爱,或归结为他 们称为虚荣心的东西。倾向于更多地考虑其行为中优点的那些人,主要或完全把 它归结为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归结为对人类行为之中真正光荣而又高尚行为的喜 爱;归结为不仅对获得而且对应该获得其同胞的赞同和称赞的渴望。旁观者根据 自己思考的习惯,或者根据对他正在考察的人们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好恶,既可把 这种行为中的优点想象成这个样子,又可把它想象成另一个样子。

某些居心不良的哲学家,在判断人类的天性时,如同脾气乖戾的人在互相判 断对方的行为时往往采取的做法一样行事并把应该归于对值得赞扬的那种行为 的喜爱归结为对赞扬的喜爱,或者归结为他们称作虚荣心的东西。我在后面会有 机会来对他们的某些哲学体系作一说明,现在且存而不论。

很少有人会满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即他们已具备自己所钦佩、并在别人看 来是值得赞扬的那些品质,或者已实施那些行为;除非人们同时公认他们具备了 前者,或实施了后者;或者,换言之,除非他们实际上获得了自己认为应当给予 前者和后者的那种赞扬。然而,在这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大有不同。某些人, 当他们自以为他们已充分证明是值得赞扬的人时,似乎对赞扬并不感兴趣。另外 一些人似乎对值得赞扬比对赞扬更加满不在乎。

没有人能够对避免了自己行为中所有该受责备的东西而感到完全满意或尚 可满意;除非他也避免了责备或非议。一个智者甚至在他完全应该得到赞扬的时 候也常常会对此毫不在意;但是,在一切至关紧要的事情上,他会极为小心地尽 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不仅避免该受责备的东西,而且尽可能避免一切可能遭到 的非难。的确,由于做了自己断定该受责备的事,由于玩忽了自己的任何职责, 或者由于放过了做自己断定真正非常值得赞扬的任何事情的机会,他无论如何逃 脱不了责备。不过,由于存在这些顾忌,他将极为急切和小心地避免责备。甚至 因为作出值得赞扬的行为,而显露出对赞扬较强烈的渴望,也往往不是一个伟大 智者的特征,而通常是某种程度虚弱的标记。但是,在渴望避免责备或非议的兆 头之中,也许不存在虚弱,而常常包含着极其值得赞扬的谨慎。

西塞罗说:“许多人蔑视荣誉,但是他们又因不公正的非议而感到莫大的屈 辱;而这是极为矛盾的。”然而,这种自相矛盾似乎扎根于不变的人性原则之中。

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以这种方式教人尊重其同胞们的情感和判断;如果他们赞 同他的行为,他就或多或少地感到高兴;如果他们不赞同他的行为,他就或多或 少地感到不快。造物主把人——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变成了人类的直接审 判员;造物主在这方面正如在其它许多方面一样,按照自己的设想来造人,并指 定他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代理者,以监督其同胞们的行为。天性使他们承认如此赋 予他的权力和裁判权,当他们遭到他的责难时或多或少地感到丢脸和屈辱,而当 他们得到他的赞许时则或多或少地感到得意。

虽然人以这种方式变为人类的直接审判员,但这只是在第一审时才如此;最 终的判决还要求助于高级法庭,求助于他们自己良心的法庭,求助于那个假设的 公正的和无所不知的旁观者的法庭,求助于人们心中的那个人——人们行为的伟 大的审判员和仲裁人的法庭。上述两种法庭的裁判权都建立在某些方面虽然相似 和类似,但实际上是不同和有区别的原则之上。外部那个人的裁决权完全以对实 际赞扬的渴望、以及对实际责备的嫌恶为依据。内心那个人的裁决权完全以对值 得赞扬的渴望、以及对该受责备的嫌恶为依据;完全以对具有某些品质,做出某 些行为的渴望为依据,那种品质是别人具备而为我们所热爱的,那种行动也是别 人作出而为我们所称赞的;也完全以对具有某些品质、作出某些行为的恐惧为依 据,那种品质是别人具备而为我们所憎恨的,那种行为也是别人作出而为我们所 鄙视的。如果外部的那个人为了我们并未作出的行为或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动机而 称赞我们,内心那个人就会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称赞, 所以接受它们就会使自己变成可卑的人,从而立即压抑住这种没有理由的喝彩可 能产生的自满和振奋的心情。相反,如果外部的那个人为了我们从未作出的行为 或并未对我们可能已经作出的那些行为产生影响的动机而责备我们,内心的那个 人就会马上纠正这个错误的判断,并且使我们确信自己决不是如此不公正地给予 自己的责难的合宜对象。但是,在这里以及其它某些场合,可以这样说,内心的 那个人似乎对外界那个人抱有的激情和喧嚷感到惊讶和迷惑。有时伴随激情和喧 闹的责备一古脑儿倾泻到我们身上,使自己值得赞扬或应受责备的天生感觉似乎 失去作用和麻木不仁;虽然内心那个人的判断或许绝对不会被变动和歪曲,但是, 其决定的可靠性与坚定性已大为减损,因而其使我们内心保持平静的天然作用常 常受到巨大的破坏。当所有的同胞似乎都高声责备我们时,我们几乎不敢宽恕自 己。那个设想的我们行为的公正的旁观者好像怀着恐惧和犹豫不定的心情提出有 利于我们的意见;但是,如果所有现实的旁观者的意见,如果所有那些人按照他 们的地位以他们的眼光发表的意见一致而又强烈地反对我们,他就会尽力加以斟 酌。在这种情况下,心中这个半神半人的人就表现出像诗中所描写的那样,虽然 部分具有神的血统,但是也部分具有人的血统。当他的判断由值得赞扬和该受责 备的感觉可靠和坚定地引导时,他似乎合宜地按照神的血统行事;但是,当愚昧 无知和意志薄弱的人的判断使他大惊失色时,他就暴露出自己同人的联系,并且 与其说他是按其血统之中神的部分还不如说是按其血统中人的部分行事。

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情绪消沉、内心痛苦的人唯一有效的安慰就存在于向更 高的法庭、向洞察一切的宇宙的最高审判者的求助之中,这个审判者的眼睛从来 不会看错,从来不会作出错误的裁决。在这个最高审判者前他的清白无辜将在适 当的时候宣布,他的优良品德最终将得到回报。对于这个最高审判者准确无误的 公正裁决的信念,是他那沮丧和失望的心情所能得到的唯一支持。在他深感不安 和惊讶时,是天性把这个最高审判者作为伟大的保护者树立在他的心中,不仅保 护他在现世的清白无辜,而且还保护他的心情平静。在许多场合,我们把自己在 今世的幸福寄托在对于来世的微末的希望和期待之上;这种希望和期待深深地扎 根于人类的天性,只有它能支持人性自身尊严的崇高理想,能照亮不断迫近人类 的阴郁的前景,并且在今世的混乱有时会招致的一切极其深重的灾难之中保持其 乐观情绪。这样的世界将会到来,在那里,公正的司法将普施众人;在那里,每 个人都将置身于其道德品质和智力水平真正同他相等的那些人之中;那里,有具 有那些谦逊才能和美德的人,那种才能和美德由于为命运所压抑而在今世没有机 会显示出来;它们不仅不为公众所知而且他也不相信自己具备,甚至连内心那个 人也不敢对此提供任何明显而又清楚的证明。那种谦虚的、未明言的、不为人所 知的优点在那里将得到适当的评价,有时还被认为胜过在今世享有最高荣誉、并 由于他们处于有利的地位而能作出非常伟大和令人叹服的行为的那些人;这样一 个信条对虚弱的心灵来说各方面都如此令其尊崇和称心如意,又如此为崇高的人 类天性所喜爱,以至于不幸对它抱怀疑态度的有德者,也不可避免地要极其真挚 和急切地相信它。假如不是一些非常热诚的断言者告诉我们,在未来世界里,报 答和惩罚的分配常常同我们全部的道德情感直接相违背,这个信条决不会遭到嘲 笑者的嘲弄。

我们大家经常听到许多年高德劭但满腹牢骚的老臣抱怨说,阿谀奉承的人常 常比忠诚积极的侍臣更受宠爱,谄媚奉承常常比优点或贡献更快和更有把握得到 晋升,在凡尔赛宫或圣 詹姆斯官献一次媚,顶得上在德国或法兰德斯打两场仗。

但是,甚至软弱的尘世君主也视为最大耻辱的事情,却被认为如同正义的行动一 样,起因于神的尽善尽美;忠于职守,社会和个人对神的尊崇甚至被德才兼备的 人们描述为能够给予报答或者能够不受惩罚的唯一美德。这种美德或许是同他们 的身份极其相称的,是他们的主要优点;而我们自然都容易高估自己的优良品质。

雄辩而富有哲理的马亚隆在为卡蒂耐特军团的军旗祝福而作的一次讲演中,向他 的军官们讲了下面一段话:“先生们,你们最可悲的处境是什么,那就是生活在 艰难困苦之中,在那儿,服务和职守有时比修道院极其严格的苦修还要艰苦;你 们总是苦于来世的虚无缥缈,甚至常常苦于今世的徒劳无功。哎呀!隐居的修道 士在他的陋室中,克制肉体的情欲以服从精神的修养,支撑他这样做的是某种肯 定能得到报偿的希望,和对减轻主的制裁的那种恩典的热忱期望。但是,你们临 终时会大胆地向神陈述你们工作的辛劳和每天的艰苦吗?会大胆地向他恳求任 何报偿吗?并且在你们所作的全部努力之中,在你们对自己所作的全部强制之 中,什么是神应当加以肯定的呢?然而,你们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自己的 职业,10 年的服务可能比整个一生的悔恨和羞辱更加有损于你们的肉体。哎呀!

我的弟兄们!为神而经受仅只一天这样的辛苦,或许会给你们带来永世的幸福。

某一件事,对人性来说是痛苦的,但它是为上帝做的,或许会使你们得到圣者的 称号。不过你们做了这一切,在今世是不会有报应的。”

像这样把某个修道院的徒劳的苦修比作高尚的战争的艰难和冒险,认为在宇 宙主宰的眼中修道院中一日或一小时的苦行比在战争中度过的光荣一生具有更 大的功绩,是肯定同我们的全部道德情感相抵触的,是肯定同天性教导我们要据 以控制自己的轻蔑和钦佩心理的全部原则相违背的。然而,正是这种精神,一方 面把天国留给了僧侣修士们,或留给了言行同僧侣修士们相似的人们,同时却宣 告:过去年代的所有的英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和哲学家,所有那些在有利 于人类生活的延续、为人类生活增添便利和美化人类生活的技艺方面有所发明、 有所前进或者有所创造的人,所有那些人类的伟大的保护者、指导者和造福者, 所有那些我们对值得赞扬的天生感觉促使自己把他们看成是具有最大的优点和 最崇高的美德的人,皆将下地狱。我们对这个最值得尊重的信条由于被如此莫名 其妙地滥用而有时遭到轻视和嘲弄会感到惊奇吗?至少是那些对虔诚的和默祷 的美德或许缺乏高尚趣味或癖性的人会对此感到惊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