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挺进战区

部队从砚山县团结农场出发后,一路都是大山,沿临时修建的野战公路,在山腰间来回盘旋,道路十分险要,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带车的干部谁也不敢马虎,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前方。

车队在麻栗坡县新街休息,一边等待后面抛锚的车辆,一边让司乘人员松弛一下紧张的心情。

车队继续前进,路两边蜿蜒几公里的山坡上,分布着许多炮兵阵地。远远看去,炮管长短不齐,口径大小不一。有的炮兵阵地,正在进行炮战,轰轰的炮声不时在耳边响起,增添了几分紧张的心情。

上午十时,部队到达麻栗坡县南温河乡漫庄村附近的公路上,这条路一直通向越南境内,漫庄村不通公路,老乡住在几百米高的山上。

三炮连把作战物资卸下堆在路边,战士先把自己的装具扛上山,再返回扛火炮、弹药和其它物资。

这里条件比较差,不大的山村散居着四个少数民族,几十户的农民分布在几百米的山坡上。经济条件十分落后,住的都是土墙草房,由于近亲结婚多,村里大多数孩子都患有痴呆症,识字的很少,仍然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打结记数法,和刻道记数法,借钱时在自家门后栓的绳子上,打一个结或在门前的树上刻一道,还款时解开或把刻的道刮掉即可。老乡房子周围到处都是芭蕉树和甘蔗林,山上树木高大挺拔。

三营的五个连队全驻扎在这个村庄里,三炮连住在九户老乡家。

下午安家,各班打扫卫生,把整个村庄打扫的干干净净。尤其是村边的一个山泉,全村都在这里挑水吃,周围泥泞不堪,地上到处都是烂菜叶子,邹军组织人员打扫后,从山上搬来石头,铺的平平坦坦。并且用石子在山泉旁的墙上写上“军民鱼水情,携手保边疆”。

晚上,邹军担心刚到战区,战士心情紧张,要求干部、班长、党员,先站第一夜岗哨。

第二天,三炮连司务长刘宏林买了1800斤大米,250斤面粉,50斤食用油,二吨煤,全连一直扛了半天,有的战士连续扛了五趟,解决了部队近期的生活问题。

部队进行适应性爬山训练,邹军和战士们一起爬上住的山顶。举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缭绕,好像人在云中行走,右边白云伏在山林中,远远望去,犹如仙境一般,左边阳光明媚,景色秀丽,金黄色的阳光洒在翠绿的竹叶上,给人一种迷人的感觉。羊肠小道在山间绕行,缕缕炊烟从远处的山间升起,勤劳的少数民族在山坡耕耘,年幼的牧童赶着牛在慢慢地行走,潺潺的流水声悦耳动听,像演奏着一首美妙的钢琴协奏曲。这里太美了,战士们纷纷表示,决不能让祖国的大好河山毁坏在越军的炮火下,要用手中的武器,来狠狠地教训一下越南鬼子,保卫祖国的领土寸土不丢,让祖国人民过上安宁的日子。

1984年12月9日零时,×军正式从××军接过军事指挥权。

按照上级规定,各班落实“三分四定”,每人外面留两套衣服,其余的东西全部打进战备包,随时做好轻装上阵的准备,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动。各班把战备包打好后,全连集中存放在指挥班住的房东家,连队执行作战任务时委托他们代管。

几天来,山脚下炮声不断,晚上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军刚刚接过军事指挥权,敌情、地形还不很熟悉,越军乘机向他们阵地发动炮击,每天发射炮弹数千发,×军被迫还击,炮弹不断地发出吼声,向敌人阵地飞去,压制敌人的炮火,使他们抬不起头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扬×军的威风。

三炮连连长赵国伟带领部队在山上训练挖工事,每排先挖一条深度一米五以上,长度五十米的堑壕,然后,每名战士在堑壕边上挖一个猫耳洞。当挖到一米深后,下面出现象岩石一样坚硬的沙石层,十字镐挖下去出现一个白点,有的战士手被振裂了,鲜血染红了镐把,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继续挖。

堑壕挖好后,战士各自挖猫耳洞。为了确保猫耳洞上面有较厚的土层,预防敌人炮击,还必须向堑壕下方挖去,增大了构筑工事的难度。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难度无论在大,都必须按标准完成,因为生命是最可贵的,必须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猫耳洞挖好后,为了克服单兵时间住长了寂寞,有的战士就把相邻的两个猫耳洞相互挖通,由单兵变成了双兵。

为了适应阵地生活,连队决定,全连在猫耳洞中生活三天,严格遵守纪律,除大小便外,白天一律不许走出猫耳洞,晚上睡在里面,一日三餐有炊事班按时送到各个猫耳洞。

开始大家非常不适应,无人说话,寂寞难忍,时不时想出来透透气,有的战士带点旧报刊,消磨时光,晚上却一遍又一遍地数着天上的星星,普遍感到三天的时间非常漫长,担心在前线的猫耳洞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将更加艰难。无论如何体验猫耳洞的生活顺利结束。

一排房东,一位37岁的汉子,在田里正干活时,不幸被越南的炮弹炸死,留下三个孩子和两个60多岁的父母,全家人哭成泪人,在为今后的生活发愁。

村里的乡亲们都来帮忙料理丧事。

许多老乡找到邹军,要求解放军一定要狠狠打击越南鬼子,为边疆的人民报仇。

邹军利用这个机会,对全连进行了一次政治教育,用眼前越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战士,激发大家对敌人的仇恨,要用实际行动狠狠地打击敌人,还老乡一个安静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规定三天不许唱歌、打牌。并在白色的布条上写上“杀我亲人,毁我家园,破坏生活,罪恶滔天;扬我国威,耀我中华,同仇敌忾,严惩越寇。”悬挂在死者门前,表达了全体将士和祖国人民,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决心。

一排房东家,一大早来了许多人,杀鸡宰猪,烧香许愿,家里人身穿孝服,头带白帽。当客人来时,跪在门前迎接,乡亲们送来纸人纸马,摆放在门前。

下午,门前燃起了一大堆篝火,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一会从火堆上跳过,一会钻用竹子扎起来的圆圈。供桌上的香炉里三炷香冒着青青的烟雾,几个大瓷碗里装满了各种贡品。村民们有的吹唢呐,有的吹芦笙,还有的用一只手托起火盆烧纸钱。他们名目繁多,从早到晚一直没停过。当夜晚来临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男女青年唱起了山歌,以歌传情,怀念死者生前对人们所做的有益的事情,痛批越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并祝愿人们今后能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同时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一直忙到黎明。

上午开始出殡,棺木上站着一只灌醉了酒,把光了毛,只尾巴上留了几根翎的大公鸡。

死者的儿子、女儿和亲属,痛哭欲绝,尤其是妻子哭的死去活来,是所有参加葬礼的人无不动容;他们为失去亲人而难过,为以后的生活而发愁,对越南军队犯下的罪行恨之入骨。

出殡时,亲属一个接一个,爬在门前的路上,后者双手抓住前者的双脚,众人抬着棺材走在他们两边,棺材从他们身体上方经过。

随后,他们很快爬起来,跑到棺材前方,一条长长的白布,拴在棺材上,每人一段,双手抓住白布两边,并顶在头顶上,就这样前面有亲人拉,后面有众人抬,全村人在悲痛中,一直把死者送到坟地。

阮文慧在十岁时,父母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中被美军的飞机炸死,成了孤儿,她小小年纪就参加到抗美战争中,她们天资聪明,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出色,多次立功受奖,得到越军部队领导的赞扬,后来被送到河内军事院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越南北方军区特工大队,担任特工,多次深入到美军阵地侦察,获得重要情报,多次立功受奖,职务也一次次升迁。

中越战争发生后,她多次带领特工窜到麻栗坡边防部队阵地,刺探军情,破坏重要设施,屡屡得手,获得上司的赏识,现在27岁的阮文慧,已经是越南北方军区特工大队上校队长。

阮文慧为了刺探×军换防后的兵力部署情况,她经常带领几个特工,身穿彝族姑娘的服装,深入到A师后方的山村到处乱逛。她们大多数都生长在中越边界地区,每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民族语言和汉语,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她们经常利用女性的特点,深入到×军后方,多次出色地完成侦察、爆炸、抓俘虏等任务,干扰中国边防军队的战斗部署。同时也给当地农民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虽然人数不多,却给作战部队带来很大麻烦,多次组织抓俘虏,她们都一次次地像泥鳅似地溜走。

晚上,南温河乡某矿山组织放映电影,对矿区周围的老乡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他们很少看电影。所以十里八乡的人,三五成群,天不黑就早早地来到放映场,不大的篮球场坐的密密麻麻。

阮文慧和她的队员们,每人搬着一个方凳子,凳子下方用透明胶粘着一个烈性炸药包,分散坐在人群中,当电影演到一半时,她们又分别走出放映场。在放映场外的山坡上阮文慧亲自按下遥控器,引爆了炸药,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血肉横飞,人员倒下一大片,哭声喊声,不绝于耳。

邹军接到命令,带领连队跑步赶往出事地点,三公里的山路,不到二十分钟就赶到了,只见电影场上的人已经散开,轻伤员坐在周围,捂着伤口痛哭,重伤员爬在地上边呻吟边挣扎,炸死的血肉模糊,有的腿和胳膊被炸的飞向旁边山坡。

邹军和战友们一边给受伤人员进行抱扎,一边把死的人清点后放在一起。这时,A团派来拉伤员的汽车也赶到了。他们先把伤员抬上车,送往附近的医院和部队的野战医院。已经死亡的交给地方政府处理。最后确定死亡27人,受伤100多人。

阮文慧利用熟悉的地形,在混乱中逃走。

部队一边做好随时参战的准备工作,一边帮助老乡收割甘蔗。三炮连在山坡上挖了一个厕所,要求所有战士必须到自己挖的厕所里“方便”,严禁入老乡的茅房。

他们从山上挖来花草,栽在自己住的门前,每天帮助房东挑水,打扫卫生。村口路边的山坡上,用锹铲出平平的一片,用白石子摆出了“今日共建,明日共战。”

上午,三炮连在山上配合九连搞合成训练,团石政委来了解情况,通信员跑去把邹军叫回来,邹军向石政委汇报了连队近段的情况。他说:“目前战士们参战心情迫切,士气高涨,研究战术、了解敌情,学习和尊重民族风俗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概括起来有‘四化’,即:一日生活规范化,作风纪律战斗化,内务设置标准化,军民共建经常化。同时成立了敌军研究组,战术演练组,技术攻关组等。”

石政委听汇报后非常满意,他在邹军的陪同下,到各班住的地方看了看,不停的点头。

同时,石政委通报了近几天前线的战斗情况:“几天来,敌人利用大雾的掩护,不断地向A师前沿阵地进攻,并发射了大量炮弹。B团20日、21日先后7次打退了越军二个加强营的进攻,歼敌130人,打伤100余人。部队开始出现伤亡,预备队已经投入战斗。A师伤亡68人,其中亡15人。A团配属B团的军工连(一连)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师部已命令你们三营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支援和接替B团的防线。”

邹军迅速向全连传达前线的情况,要求大家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参战的准备。战士李石头写出血书请求参战。

晚上,召开支委会,研究发展三班长徐明、八班长张敏为预备党员,报上级审批。

中原地区偃师县岳滩乡某处伊河大堤上,一位66岁的老人,他头发花白,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皱纹,并且有点驼背,吃力得拉着装满土的架子车,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往河堤上爬着,后面一位老太太,在用力地推着,她手里拿着一块砖头,当车子拉不动时,赶快把砖头放在车轮下,休息一会儿,然后取下搭在肩上那条分不清颜色,散发着汗臭味的毛巾擦一下满脸的汗水,喘一口气,继续吃力的拉着。

他们就是邹军的父母,在替前线参战的儿子还债。

因为夏季雨水太多,伊河、洛河暴涨,严重地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小麦种上后,当地政府要求各村组织农民加固河堤。并把任务分配到村里,村干部又把任务按人头分到各户,邹军的妻子柳芳和儿子共分到二十方土。

柳芳一直为在前线打仗的丈夫担心,一到晚上便无法入睡,泪水经常打湿枕巾,白天更无心干活,整日精神恍惚。

当她得知自己家分到二十方土后,便找到村干部说:“我儿子他爸到越南打仗,也不是为了我们一家人,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我现在也没有心思和能力拉土,能不能把俺家打堤的任务给免了?”

村干部说:“不能免,按村里规定完不成任务就要收地。”

柳芳说:“那我干不了,我儿子他爸如果打仗没有死,从战场上回来后替他儿子干,假如牺牲在战场上了,让我儿子长大后替他爸干。”

邹军的父母为了不再让儿媳伤心,保住活命田。两位老人一声不吭,悄悄地拉着架子车走上伊河大堤,用他们那苍老的身躯,来完成本应该有儿子自己完成的任务。

在前线指挥打仗的邹军,他哪里知道年迈的父母,在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同时,还任劳任怨地干着本不该自己干的事情。他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没有流泪,却得知体弱多病的父母替自己拉土的事,流下了愧疚的眼泪。本来自己应该在父母跟前尽孝,不但不能,反而让父母替自己操心,让风烛残年的老人为自己出力,真是太不应该了,如果自己能活着回去,一定要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漫庄村现在仍然没有用上电,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靠煤油灯照明。部队驻扎后,和地方政府协商,帮助他们架电线,解决用电问题。最后决定,从山下的南温河架线过来,电线由南温河乡负责,电线杆从漫庄村山上砍树解决,部队负责施工。

各种物资准备齐全,施工的任务交给了三炮连,五十米距离一根电线杆,他们挖坑、栽杆、架线,忙活了几天,上午通电正常,全村人像过年一样高兴,到处奔走相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

下午部队休息,各班包饺子,老乡一下子把战士围住,这是什么,怎么包的,如何吃等,问个不停。

邹军马上通知炊事班,多做点饺子馅,让老百姓尝尝咱北方的饺子。老乡说长这么大,还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饭后,一个老乡走到邹军面前说:“你们当兵的聪明,什么都会干,黑石头也都能烧火做饭。晚上我让儿子偷了几块,怎么烧,都不会着火,俺们真是太笨了。”

邹军说:“那不是石头,是煤炭。”

老乡说:“什么是煤炭?”

邹军见一俩句话说不清楚,就含糊地说:“煤炭是一种物质,在地下经过许多年的演变后形成的。”

实际上,部队在烧火做饭时,先把煤炭放在柴火上点燃后,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火焰才能窜出很高;而老乡没有鼓风机,只是在草上点燃,当然无法着火。

1984年12月26日,下午二时,三营九连奉命开赴前线,邹军和其它连队的干部,为九连的官兵送行,他们一一握手,难舍难分,在一起摸爬滚打多年的战友,就要提前接受战火的洗礼,真是千叮咛万嘱咐,握着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也许是最后的告别。人越走越远,邹军还在不停的向他们招手。

这里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传统,平时女的上山砍柴种地,男的在家带小孩,他们只有个别人穿着草鞋,大多数光着脚丫子,走在山路上如走平地一样。

邹军的房东是个木匠,一直在外做工,前几天刚回来,晚上,他想找房东拉拉家常,便来到他们屋里。

刚坐下,房东便热情地拿起用竹子做的烟筒,递给邹军让他抽烟,邹军本来不抽烟,只是到云南后,训练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地方政府平价供应部队“大重九”、“红塔山”、“阿诗玛”,他便开始抽上了烟。可是老乡用竹子做的烟筒,却从来没有抽过。便说:“不会抽。”

房东拿起砍刀,在竹子上刮下一团竹屑,说:“抽这个,味平,不咳嗽。”

邹军接过用了多年,已经黑红的烟筒,嘴贴上去,抽了几下,因不得法,就是抽不出烟来。

房东说:“平时我看你们,饭前饭后碗洗了几遍,怕显俺脏,水都没有让您喝一口,今天咱俩喝一次寡酒(寡酒就是没有菜的意思)。”他拿来一只白色的小碗,里面落了一层草木灰。因为,他们做饭烧水,都是用三根铁棍搭起一个三脚架,用铁链吊着锅做饭,下面烧木材,所以烟灰到处乱飞。

邹军看着倒满酒的碗里飘着一层灰,正在犹豫喝不喝,房东端起碗,一仰头喝了下去。原来少数民族有个习惯,第一杯酒必须自己喝,想让客人看一看,酒里没有毒,让客人放心。

老乡把第二碗酒递给邹军,这是他们自己用玉米酿的酒,虽然度数不算高,但后劲很大。根据少数民族的风俗,不喝等于看不起他,什么事都不帮你办。喝了说明才够朋友,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邹军端起碗喝了一口,他实在不会喝酒,脸憋得通红,顺便说了一句:“没有菜,真的喝不下去。”

房东七岁的女儿跑过来说:“爸,有菜。”端来一碗萝卜丝咸菜炒辣椒。

邹军尝了一下,辣得要命,不停的咳嗽。

房东的女儿说:“还有菜。”又跑去端来一碗包菜。

邹军小心翼翼地夹了一块尝了一下,不辣。就是没有味道,开水煮包菜,盐也没有放。因为他们那里盐真是太珍贵了。

邹军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喝了两碗酒,已经醉的不行了,被人扶上楼休息。

大门外,司务长刘宏林、文书曹学军正在和房东的内弟聊天。

司务长刘宏林不经意的说:“你们的家乡哪里好?山又高路难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根本无法和我们杭州相比。”

房东的内弟说:“你们杭州好,为什么到我们这里来,请你们马上离开这里。”说着拉住司务长就要打架。

文书曹学军说:“我们司务长练过武功,你打不过他。”这句话又伤害了房东内地的自尊心,无论怎么说都不行,拉住司务长就打,大衣也被拉成一片一片的,司务长刘宏林乘文书曹学军劝架时借机逃跑。

房东的内弟又把他哥哥叫来,在邹军住的楼下协商,上楼打连队干部。邹军被叫醒,当他了解情况后,让其他人都休息,只要老乡不上楼,一律不许动,就是上楼也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不许胡来。

就这样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老乡内弟终于走了。连长赵国伟要向团里汇报,要求换一个村庄住,被邹军制止。邹军带司务长刘宏林找到村干部,说明情况,让他帮助做工作,便一起来到房东内弟家,邹军让司务长向老乡道歉,承认错误,并取得了他们的谅解,老乡热情地为邹军倒水,并一再地挽留在他家吃饭,矛盾得到了化解。

今天是1985年元旦,全国人民合家团圆,美酒飘香,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庆贺节日。而我们边防战士,却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任,屹立在南国边陲,用手中的钢枪,保卫着伟大的祖国——母亲。真是:“枪炮声声辞旧岁,火药味浓伴酒香。猫耳洞中歌声扬,罐头花盆摆两旁。”这就是边防战士真实生活的写照。

战士们身在边疆,远离亲人,深知父母在期盼着,妻子在思念着,儿子在呼唤着,亲人在惦记着。谁能说当兵的冷若冰霜,不懂感情。其实当兵的感情最丰富,爱情最真挚,他们最能体会到小家庭的温暖,妻子的柔情,和儿子甜蜜的笑声。

邹军在贴胸的口袋里,始终装着爱妻和儿子的照片,有空时就偷偷地拿出来,看上几眼,轻轻地吻一下,倍感兴奋。现在他肩负着祖国的重任,无法和家人团聚,只能站在高高地山头上,望着遥远的北方,思念着祖国的亲人。

突然,他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随口咏到“白云紧紧绕我身,雾气洗去一身尘。夜晚枪声伴我梦,白日御敌山腰中。”

上午,三炮连连长赵国伟,向干部们传达了A团作战会议精神,以及三营的主要作战任务。随后,他要求各排根据作战任务,在老乡门前,按作战区域的地形,堆了一个沙盘,在沙盘上推演战法,讨论进攻的路线和方法,以及兵力的部署,火炮如何配置,才能有效地发挥火力,展开大讨论。大家畅说预言,各述己见,充分发挥了军事民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每个战士弄清了自己的作战任务,树立了战而必胜的信心。

下午,部队进行爬山训练,战士们肩扛火炮,有的为了增强体力,在背包里塞几块石头。

邹军和一排一块爬山,坡越来越陡,路越来越滑,雾越来越浓,十来米就看不见人。这里气候异常,每天都是大雾封山,天天见不到太阳,在外面晒衣服,越晒越湿,雾整天不散,像毛毛雨一样。

因能见度低,路走错了,钻进密林,越走树林越密,刚钻出树林,又被茂密的竹林挡住了去路,便沿着竹林往山上爬,空气湿度大,路泥泞难行,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有的战士拔出砍刀,砍根竹子拄着走。

战士肩上的火炮越来越重,有的肩上磨出了血,脸上的汗珠像雨点一样,身上的军衣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每爬一步都非常艰难,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股股白色的气体和雾气汇集在一起,仿佛一夜之间,战士们都有了吞云吐雾的本领。

当登上山后,俯视四周,只见远处一条简易公路盘山而行,一直向前沿阵地延伸;一条山涧清泉直泻而下,冲击在石头上溅起白色的浪花,绕过巨石,汇入南温河,像雄师一样咆哮着流向远方。

眼前的山寨,景色秀丽迷人,周围怪石林立,可以和路南的石林相比美,石林中的小湖,清澈见底,倒映着湖边的一片翠竹。有的同志说:“西湖风光搬南疆。”去过昆明的同志说:“小湖美景胜滇池。”湖边一颗高大的木棉树,挂满了拳头大的棉桃,棉桃被寒风吹裂,白色的棉絮挂满了树梢,像一朵巨大的白花。

拾级而上,勤劳的少数民族,用片石砌成的院墙,像座古城堡一样出现在面前,院墙周围,香蕉树上一串串香蕉散发着扑鼻的清香。

这时,随风从一座小楼里,飘出程林甜美的歌声,原来是一群青年男女围在收录机旁,欣赏美妙的歌声。

当来到山村小学旁,朗朗地读书声从窗口飞出,下课铃响了,小学生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鸟,活蹦乱跳地跑向操场。在往前走,两颗高大的桉树,枝叶茂密,遮地约三亩,树杆需要三个成人才能抱的住。树的后面是一座古庙遗址,在战火中被越军的炮弹击毁,倒塌的大殿中,被烧焦的房梁,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人们多少年前的智慧结晶,毁于一旦,说明越军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

下山时,因坡陡路滑,非常不好走,战士们不停地摔跤,他们把摔跤戏称“坐电梯”,有的同志说:“我坐了七次电梯。”

山坡上,部队整齐地坐了一片,邹军正在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他首先通报了刚刚接到的前线战况快报:全师从上前线以来,共歼敌330名,击伤敌人395名,击毁火炮24门,堑壕250米。特别是B团实习排长徐平同志,他利用在南昌陆军学院,学习的战术,灵活地运用八二无后坐力炮和四零火箭筒,歼敌十一人。师工兵连三排,在距敌人六、七十米的地方,构筑工事,敌人先后有2600多发炮弹,在他们身旁爆炸,始终没有影响施工,反而提前四天完成任务,深受部队首长的赞扬。

其次,邹军针对多数战士急于上前线的思想,进行了教育。他说:“目前多数战士要求上前线,说明同志们作战心切,斗志旺盛,克服了过去的害怕心理,看到兄弟连队最近的战绩,急于杀敌立功,这很正常。但是,我们要树立长期作战,长期坚守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所有的部队都投入战斗,现在B团、C团在前线打得非常顽强,我们团虽然担任预备队,师部已经命令我团立即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奔赴前线。同志们!仗会有我们打的,并且要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心理准备。”

最后,连长赵国伟传达了营作战会议精神。他说:“根据上级命令,我营原定的拔点计划有变动,原来的任务交给C团执行,我团到B团防区执行拔点任务,这个点离越南境内的大清河有一箭之地,敌人的兵力火力都比较强,拔点难度较大,上级要求我们在20日前做好战斗准备。”

在去南温河的路上,邹军和副指导员侯天顺边走边谈。

只从部队来到这里后,邹军还没有到过南温河,今天刚好南温河赶街,他想到街上逛逛,顺便买点生活用品,预备战场上用,就和副指导员侯天顺一同出发了。

路上,许多老乡背着竹篓,有的里面装着自产的水果,想到街上出售;有的竹楼里背着小孩;还有的背着自己织的布匹,想到街上染一下。路途较远的牵着匹小红马,马背上驮满了东西;这种马是云南特有的,它比内地的毛驴还小,但很善于爬山,许多老乡家都养着它。

山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因为,这里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要到这里赶街,南温河十天赶一次街。所以每逢赶街的日子,人们早早的起床,翻几座山,走几十里路,到街上买卖自己需要的东西。

南温河是乡所在地,它是深山中的一个村庄,百十户人家,一条窄窄的街道,穿村而过。村外沿河边的一条公路两边,摆满了各种物品,赶街的人川流不息,挤来挤去,年轻的姑娘在挑选着喜爱的服装;年轻的小伙,在购买农具,有的则挤在卖猪崽面前,挑选喜爱的小猪;河边支起了几口大锅,里面装满了黑色或蓝色的染料,中年妇女围在周围,把自己织的粗布,染成喜欢的颜色。尤其是旁边的小树上挂满了经过腊染后的布匹,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图案美观大方;在卖苞谷酒或米酒摊前,清一色的男人围在那里,不停地往自己带的酒壶里灌……。

邹军买了一些生活用品,顺便买了一把跳刀,匆匆往回赶。

根据战场需要,师部命令A团组建一个160迫击炮连,A团原计划从几个炮连中,抽出部分人员重组一个连队。

三炮连召开全体干部会,分析了抽人组建160炮击炮连的不利因素,马上就要投入战斗了,人员不熟悉,火炮的性能不了解,管理难度大,更不能有效的发挥火炮的火力。

因此,决定向上级申请,确保原有火炮火力正常发挥外,自己单独组建160迫击炮连。

A团很快批准了三炮连的申请,以三排为主,共抽出52名战士,组成新的炮兵阵地,副连长朱学文组织接受火炮,突击训练,以最快的时间学会火炮的使用方法,并负责阵地的作战指挥。

邹军负责动员,他说:“同志们!我们连在即将参战的前夕,又接受了四门160迫击炮,加上原有六门八二无后坐力炮,三门八二迫击炮,连队的火炮总数达到13门,是全团所有炮兵连队里,火炮数量最多的一个。团首长在关键的时刻,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大家的信任,我们决不能辜负首长的期望。目前,最困难的是人员紧张,为了克服这个矛盾,要求大家立即投入到全能炮手训练中,用非常规的训练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掌握火炮的使用方法,不求精,先求会,边作战、边学习、边掌握,在作战中,哪种火炮人员紧张,随时抽人补充。尤其是党员、班长,要成为训练的模范,作战的模范,争取人人立功受奖。现在,部队首长寄希望与我们,全国人民期盼着我们,因此,大家只有用打胜仗的实际行动,来汇报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企望。”

1985年元月13日八时三十分,三炮连连长赵国伟,奉命到前线指挥所接受作战任务。

上午,各排准备作战物资,擦拭火炮。

全体人员一律理成光头。

下午,邹军带领人员,到附近比较平缓的山坡上,校正火炮。他亲自用方向盘、象限仪,为每门火炮进行了检查,并对误差部分进行了校正。

晚上,召开干部会,研究人员调整方案:从一、二排抽出一部分人员,补充到三排和指挥班,二排长张海涛兼任指挥班长,一排和六班加上炊事班三人,有副指导员侯天顺负责,配属到步兵连队参加战斗。

一切工作准备妥当,只等命令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