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势不可挡 第02章 挽危局傅作义自不量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帮助下,迅速空运部队抢占了北平、天津、唐山等大城市,同时出动数十个师的兵力沿同蒲、平汉、平绥等铁路线向平、津等地推进,侵占了华北地区的主要城镇、交通线,但一部分城镇和广大乡村仍为晋察冀及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所控制。

在解放战争的头两年,人民解放军晋察冀、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广阔的战场上,实施宽大机动作战,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并收复了不少失地。1947年石家庄战役后,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建立统一的华北解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华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在头两年的作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年9月,华北军区已拥有3个野战兵团、11个步兵纵队、31个步兵旅、2个炮兵旅。此外,华北军区还下辖冀中、北岳、冀鲁豫、太行、冀南、太岳、晋中等7个二级军区。全区部队共46万人。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发起后,为配合东北战场作战,进一步发展华北战局,遵照中央军委统——部署,华北第2、第3兵团于9月上旬发起察绥战役,至10月底,共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解放了绥远和察南广大地区,并包围了归绥。同时,第1兵团发起太原战役,严密包围了太原,完全隔断了阎锡山与傅作义两大集团之间的联系。在平保线上,第7纵队攻占固安城,孤立了保定。在豫北地区,第14纵队包围了新乡、安阳。这些作战,不仅有力地配合了辽沈决战,且进一步削弱了华北国民党军的实力,发展了华北战场的有利形势,为平津地区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守华北的国民党傅作义集团,有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连同地方保安部队,共50余万人,部队拥有美械装备,并得到美国援助。

傅作义是国民党军中比较有才能的将领。朱德这样评价他:“在作战上他学了日本人的一些办法,也学了我们的一套,在华北方面他的力量现在远比我们大,所以傅作义是比较不好打的。”

傅作义,字宜生,山西荣河人。早年从军,在阎锡山手下任职。1924年参加北伐时,率部坚守涿州城达3月之久,一战成名。1928年即升任第3集团军第5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0年参加蒋阎冯战争,任阎军第2路军总指挥。1931年任第35军军长和绥远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时期,曾多次率部与日军血战,多有建树。1938年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在绥远后套五原与敌作战。1940年发起五原战役,击毙日军绥西警备司令水川一夫中将。五原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战区第一次收复失地,国民党政府特授予傅作义“青天白日勋章”。抗战结束时,傅作义己任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势力大大膨胀。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忠实执行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在解放战争开始的第一年,他即通电全国,口出狂言:“如共产党能胜利,我傅某愿执鞭!”

蒋介石为了诱使傅作义卖命以支撑华北危局,于1947年11月间在解放军解放华北重镇石家庄之后,撤销了孙连仲的保定绥署,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把华北五省(河北、山西、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两市(北平、天津)的军政大权交给傅作义。后来为了统一军权、统一指挥,蒋介石索性把北平行辕也撤销了,并且把华北地区所有的国民党中央军及青年军、交警总队等统归傅作义指挥。这对非蒋嫡系的傅作义来说,可谓破天荒。由此可见当时蒋对傅作义倚畀之重、期望之高了。

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一些御用文人也把傅作义吹捧到天上,将他与“中兴清室”的曾国藩相比。

傅作义对蒋介石的重用铭感五内。但是他觉得山西阎锡山在国民党军阀中资历最高,又曾是他多年的顶头上司,不便指挥,便电请蒋介石,把山西划出职权范围之外。所以傅作义的权力范围,名义上是五省两市,实际上是四省两市。这时的傅作义可谓是红极一时,权倾朝野。

1947年12月,傅作义正式就任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之职,带领原张垣绥署全部班底进驻北平。

傅作义用兵本来极为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肯使用自己的基本队伍。可此时却利令智昏,为了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一改以往用兵谨慎的作风,疯狂地向解放区进攻,竭力寻找华北解放军主力决战。为此,他将自己的王牌部队第35军编为摩托化部队,加上新编骑兵第4师及炮兵部队,合编为机动兵团,希望这支机动部队能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

哪知出师不利。1948年1月,在涞水附近,傅作义的精锐主力35军遭受了歼灭性的打击,军长鲁应麟自杀。这次失利对傅作义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悲痛异常,几天几夜寝食不安。

1948年10月,傅作义派兵偷袭石家庄,企图摧毁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以“从危机中找转机”。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时得到了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行动计划,迅速采取了严密的部署:令华北第7、第3纵队等部坚决阻击并歼灭傅作义偷袭部队;急调位于锦西附近的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第11纵队等组成先遣兵团,向北平近郊前进,威胁敌军侧后;通过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公开揭露蒋介石、傅作义的阴谋。

结果,傅作义的偷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态势。11月初,华北第2兵团进至曲阳、定县、满城地区,对傅作义重兵据守的平、津、保三角地区形成直接威胁;东北先遣兵团2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共12万人,进至冀东之蓟县、遵化地区,对平谷、平津、津唐各线及平津两城形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东北先遣兵团入关,大大加强了华北战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为主力入关和发起平津战役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人民解放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和太原绥署阎锡山集团的态势极为不利。1948年9月间,阎锡山的6个军、16个师共10万余人龟缩太原孤城。傅作义以1个军、3个师约4万人驻守归绥;1个师万余人驻守大同;12个军、42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50余万人,分布于山海关、唐山、塘沽、天津、北平、张家口及承德、保定等铁路沿线。

当时,傅作义集团北面有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以为屏障,南面有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可作依托,自身兵力上又多于华北解放军,因此尚能在华北地区应付坚持。但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全军覆没,东北之屏障不复存在:刘峙集团正陷于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自身难保。一旦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入关,傅作义集团将首当其冲。

对平、津的退守问题,傅作义早就有所考虑。1948年春就任华北“剿总”不久,即飞往太原,向阎锡山讨教良策。

阎锡山在纵论华北局势后,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筑坚强堡垒1万—2万个,密布于唐山至塘沽及天津一线,以阻止东北林彪部入关,或消耗歼灭向关内进攻的东北共军;

中策:退出北平,守张家口至包头一线,与山西及河西之马家军成掎角之势;

下策:坚守北平。

傅作义虽表面上对阎锡山的计策连连称是,但内心里却认为这一战术过于保守,因此采取了“以机动战术保守北平”的方针,以北平为中心,以平津保三角地区为作战重点,在北宁、平绥、平保各线往返机动作战。

辽沈战役开始后,傅作义始感到华北战局面临危机,平津退守问题已摆在眼前。

他认为,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西退绥远是比较可行的方案,这样可以带走自己的基本部队,保住基本的根据地。不过,退守绥远也有困难,一是只能带走自己的嫡系部队,中央军他带不走;二是西北有马鸿逵,难以合作;三是绥远物资缺乏,地广人稀,运输补给困难。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不战而放弃平津去保守绥远一隅。

傅作义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案是暂守平津,扩充实力,争取美援,以待时局变化。

他自恃手中兵强马壮,解放军一时对他无可奈何,认为“目前局势严重,但其严重程度还不至于威胁华北的生存”。因为当时华北解放军3个兵团正分别围攻太原,西出归绥和南下平保线作战,兵力未集中。自己的兵力与华北共军相比占有优势。只要东北野战军不入关,单是华北解放军对其构不成致命威胁。他认为,东北解放军经过50多天的连续作战,没有四五个月的休整补充是不能入关作战的。

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国民党军队面临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的联合打击,是撤是守,对于蒋介石而言,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11月3日,南京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紧急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国防部长何应钦提出两个方案:

一是乘华东解放军正集中兵力准备举行淮海战役、济南地区防守兵力较少的时机,傅作义南下袭取济南,以后即在山东作战。这一方案的优点是既可撤出华北部队,又可牵制华东解放军,使其不能全力进行淮海战役,从而减轻徐州“剿总”刘峙集团的压力。不利的地方是从平津地区南下济南,要经过近千里的解放区,沿途必遭重大损失。因此,第二个方案是将傅作义全军径行南撤,第一步海运青岛,第二步再海运江南。

蒋介石虽基本同意将华北部队南撤,但对不战而放弃平、津,却心中充满矛盾。

一方面,徐州刘峙集团面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打击,前途凶多吉少。如果徐、蚌丢失,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即暴露在解放军的直接攻击下,因而急需增加徐蚌战场兵力,并加强布置长江防线,而华北傅作义集团是唯一能够调动的兵力。因此,蒋介石极想将傅作义集团南撤。

另一方面,若撤出傅作义集团,就等于放弃平、津,放弃华北,在政治上必将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能否安全撤出这支庞大的部队也是个问题。如从陆上南撤,要经过辽阔的解放区和黄河天险,成功的希望很小;如从海上南撤,运力不足,时间上也来不及。另外,如果傅作义固守平津,可以牵制东北、华北解放军一个时期,便于争取时间组织长江防御。

蒋介石认为,“东北军事虽然失利,但在关内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基础丝毫没有动摇。与共匪实力比较,仍然居于优势”,“华北国军战意战力均佳,且已有坚强部署,共匪窜犯占不了便宜去”。“傅总司令作战精神与战略之运用,均极勇敢周备”。只要“适时加强战力,整个战局无虞”。

蒋介石还把挽救华北危局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10月底,他在北平召集军师长以上高级将领训话时说:“戡乱必胜的关键在于以美苏为主要对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美苏必战。苏俄必败,美国必胜,美国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蒋介石在是退是守的问题上犹豫难决。

11月4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蒋介石一纸电令将傅作义召到南京,参加最高紧急军事会议。

蒋介石认定华北守军已处于夹击危险之中,因此为了集中兵力在徐蚌地区同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决战的需要,同时避免华北守军坐等被歼,主张放弃平津,将傅作义的4个兵团近60万大军南调。

蒋介石的意图是,集中兵力在徐蚌地区一决胜负,一举扭转中原进而改变全国形势。即或徐蚌失利,还可以促有江南半壁河山同解放军打持久战。为此蒋许傅以“东南行政长官”的要职,希望能够令傅作义动心南下。

傅作义与蒋介石共事多年,深知老蒋的为人。虽然蒋介石器重他的才干,并将整个华北的军政大权交给他,但他心中明白,他毕竟不是蒋的嫡系,蒋介石一贯排斥异己,一旦撤至江南,人为马俎,我为鱼肉,几十年苦心经营的血本迟早要被蒋吞个精光。况且傅作义发迹的本钱是第35军,起家的根据地在绥远,他的嫡系部队如第35军等绝大部分士兵是绥远一带人,故土难离,傅作义是很难将他们带往江南的。更为重要的是,傅作义盱衡形势,认识到跟着蒋介石走到底,未必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傅作义认定自己不能离开华北,任凭蒋介石说得天花乱坠,傅作义就是不离开华北。

傅作义的理由十分充足,那就是撤总是要撤的,但现在还不是不战而撤的时候。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兵力损失一定很大。需要经过最少3个月的休整方能入关。3个月内,傅作义凭现有的50多万部队完全能够支撑华北局面,支持华东徐蚌会战。

傅作义慷慨陈辞:“南撤方案非不得已时不可实行。坚守华北是全局,退守东南是偏安,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如果轻易将半壁河山拱手让人,会影响国际威信。”

傅作义的一番大话竟然说服了蒋介石。蒋介石最后决定采取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

为了鼓励傅作义据守平津,蒋介石除将华北党、政、军、经大权交给傅作义全权处置外,还允许他不经过南京政府直接接收美援,答应用美援的7万只步枪和2亿发子弹补充傅作义所部。

傅作义回到北平后,从11月中旬开始,采取措施,重新调整了部署。

1948年春,阎锡山根据他守太原的经验,曾向傅作义反复推销其“堡垒战术”。阎锡山认为,傅作义的“机动战术”对付华北共军的游击战术,可奏效于一时,但对东北数十万大军就不起作用。对付共军进关的有效办法,就是采用“堡垒战术”,即在“唐山至塘沽、天津之间筑碉堡一万个至两万个”。

阎锡山说,东北共军欲进关内,非攻碉堡不可。这些碉堡既可吸住其不能前进,又可消耗其实力。假使每个碉堡能消耗其100人甚至可能200人,即可获得胜利。“倘使得了几次胜利,则何患美援不至。美援一至,剿匪之功,便可成矣。不这样做,恐死无葬身之地了”。

当时,傅作义自恃实力强大,不需采取如此消极的战法。但彼一时,此一时也。现在,傅作义开始考虑使用这种消耗战术了。

于是,他加紧征集民工,大力加强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城市的防御工事和塘沽海港的外围工事,并亲派“剿总”副总司令宋肯堂进驻塘沽,督导,检查北宁路上的护路工事。还多次指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市长杜建时,加强天津城防,使“大天津堡垒化”。

傅作义意识到,东北解放军进关后,在兵力上将形成优势。为此,制定了一个扩军20万至50万人的计划,争取数量上的平衡。他下令河北、绥远两省加紧扩兵,每县编组1至3个保安团,并下令将地方保安团编人正规部队。同时,指示各省,抓紧征购粮食,以备战时之用。

在兵力部署上,缩短战线。他并未按蒋介石的要求,将主力集中于津、塘、唐地区,而是将他的嫡系部队17个师置于平绥路东段和北平以西地区,确保西撤绥远的退路;将蒋系部队25个师配置在北宁线平津唐段和北平以东地区,阻挡东北解放军入关,并保持海上通道,以便形势不利时各奔东西。

他将蒋系中央军之第4、第9兵团部,第13军、16军、31军和傅家军第35军、101军、104军置于北平及其附近;将中央军第17兵团部与第62军、86军、87军、92军、94军置于天津、塘沽、唐山、滦县一线;将傅家军第11兵团部与第105军置于张家口、张北、宣化;另以暂第5军的4个师防守绥远的归绥,以第275师防守山西大同。

这样,为了执行逃守兼顾、以观时变的方针,傅作义便将主要兵力部署在东起塘沽海口、西至张家口长500多公里的战线上,摆出了一个长蛇阵。蛇头;茫唐山、天津,蛇腹在北平,蛇尾在宣化、张家口。

傅作义的意图是—旦东北野战军入关,守军坚守不住,即采取逃跑方针,东西两便。西可遁人绥远,进而西去;东可从海上南撤。

这一部署表明,华北国民党军已成“惊弓之鸟”,随时都有可能进行战略总撤退。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和确定的作战部署,是挥动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部队这两大战略集团,对傅作义集团巧妙地实施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切断其南撤西退之路,将敌由“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以实现抑留华北就地歼灭的战役目的。

平绥路是连接傅系军队后方绥远(现内蒙古自治区)的生命线,张家口为平绥路之战略要冲。包围张家口,切断平绥路,便能抓住傅系,拖住蒋系。毛泽东知己知彼,判断准确。他在1948年11月27日发给东北先遣兵团和华北第2、第3兵团的电报中指出:,

敌人在张家口、宣化、怀来地区有8个步兵师、3个骑兵旅,包围这些敌人后,位于北个附近的第16军、第35军等有极大可能增援上去,’只要你们在12月份内能抓住扭打上述步骑16个师、旅于平张线上,并歼灭其一部,打得该敌不能动弹,不能西逃也不能东窜,那就是极大的战略上的胜利。

后又指示华北第3兵团:

你们任务是务必包围几部敌人,以便调动东面敌人西援,故不重在歼灭,而重在包围。你们包围几部敌人之后,紧紧筑工围好,不使跑掉,至要。

华北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李天焕率第1、第2、第6纵队,于11月25日、26日从绥远秘密地迅速东进,奔赴张家口、宣化地区。整个东进的路上,到处都是我军的队伍,红旗猎猎,战马嘶鸣,部队情绪高昂,斗志旺盛。

杨成武骑在马上,看着向东奔流的大队人马,心里领悟着毛泽东主席赋予第3兵团任务的深广内涵,越想越觉得毛主席高瞻远瞩,令人叹服。

张家口位于北平西北约180公里,是傅作义守卫北平的战略重地,又是其西逃归绥(现呼和浩特市)的必经之路。它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大洋河,北靠古长城,地形北高南低,城南地形较开阔,有平绥铁路,平张公路通过。清水河贯穿南北,城北是一条狭长的川谷。

凌晨,在万道霞光中,张家口这座为全国人民所瞩目的英雄山城,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古长城、东西太平山和市内的建筑依然如故。

部队到达作战地区,按军委指示,首先包围张家口、怀安、柴沟堡、周家河之敌。

侦察得知,驻守柴沟堡之敌是第21师,已闻风撤至张家口外围的孔家庄一线,只留下骑兵第12旅2个连和保安部队。11月30日拂晓,第2纵队第5旅迅速全歼柴沟堡守敌,当晚乘胜进攻占领左卫。与此同时,第1纵队占领怀安,接着,渡过洋河占领沙岭子,切断张家口与宣化的通道。第6纵队攻占万全、郭磊庄,俘敌2000余人。这样,我华北第3兵团已从东、南、西三面逼近张家口,北岳军区部队和骑兵第3、第5师从北面包围了张北之敌,给傅作义集团西线以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