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庆东
《匹马西风》说的是孔侠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任教两年有余的生活。有日记,随笔,兼有杂文议论。无论是写风景,讲故事还是写日记,孔侠均率性挥笔,自然而成,随意之间,引人深思。
作者:茅盾
嘘嘘!有人来了——嗳,讨厌!你—文静一点不好么?和这说话声音同时,东边窗的白绸窗幔上两个人头影子也就分开。高跟皮鞋阁阁地响了几下。影子中间的一个——像一个鸟窠的,移到那白绸窗幔的左边去了,晃了几晃,终于留半个在幔边上,却换成侧影:朝天鼻子底下张开着两片薄嘴唇。
作者:林语堂
本书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暂时的安息所。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风声鹤唳》的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江南名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 的古语。本书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
作者:陆天明
《黑雀群》是陆天明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之后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作品以西部地区冈古拉荒原为背景,用犀利的笔锋、细腻地刻画了青年韩起科、农场场长高福海,我(后升任市委副书记)、镇长宋振和(后升任省商业银行副行长),我的前妻马桂花、宋镇长的婚外恋人小哈(她却暗态像父亲一般的高福海)以及上千名知青、退伍军人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情感、命运与个性。通过对他们生存状态与命运变迁的叙述,展示了一幅恢宏而令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作者:王海鸰
《牵手》直面现代都市人情感世界,以一对夫妇的婚姻危机为主线,描写了当今众多人物的生存状态及他们的情感经历。钟锐是一家电脑公司才华横溢的优秀软件工程师,由于一心投入工作而忽略了家庭和妻子。钟妻夏晓雪本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女性,婚后为丈夫而放弃了事业,把精力全放在了家庭和儿子丁丁身上,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丈夫更多的关爱和体贴。
作者:史铁生
可惜,不少信稿已经丢失。所幸,有了电脑以后也保存下一些。可惜我只会打字,对电脑日新月异的功能一窍不通,以致软件几经更新后又有些信稿去向不明。所幸还有一些固守硬盘,未离未弃,许多快乐往事从中浮现。可惜,有几位收信人已久疏联络,难就发表之事求其定夺,便以字母顶替实名。所幸信文无涉隐秘,凡及私事亦尽删除,所选字母刻意不作对位,故均可作随笔读,认为是写给谁的都行。信以问之——写信向朋友求问;信而问之——向信任的朋友求问;信之问之,譬如“有朋自远方来”。故取名“信与问”。是为说明,不可称序。
作者:柳建伟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时代三部曲》是青年作家柳建伟历时十三载,精心创作的全景式描画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包括《北方城郭》、《突出重围》和《英雄时代》。三部作品分别描绘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经济生活场景,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对上到京都、下至乡村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作品结构庞大,情节曲折,塑造了众多极具典型意味的人物,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忧患意识,形成了沉郁厚重的艺术风格。这是柳建伟最新推出来的长篇小说,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多元的视角,前瞻的姿态,写了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的一群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具有英雄的特征,他们在中国处于转型的社会格局中,所面对的,所困惑的,所追求的,都是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命题。史天雄、陆承伟、王传志等人物在权力与利益,伦理与规则之间表现出来的争斗、摩擦、摩合,一幕一幕的就好似在我们时代的窗口上演,一幕一幕的给人或悲喜或悲的振撼。 小说中,陆承业和王传志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成功,他们都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头号人物,但当他们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八面威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变变幻莫策中时,他们的英雄主义遇到了致命的重创,一个因决策导致企业濒于倒闭,一个因管理而每况愈下。小说在一个沉重的基调下,把国企改革怎样面对改革?怎样面对私有?等一个个巨大的时代主题,真实而生动地推到了我们读者面前,启人深思。还不止于些,作者在这些事件背后,水到渠成,将这样一个宏远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许多许多东西生动地彰显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英雄,内心也有的,和小人物一样的感情的一面。
作者:马原
《拉萨河女神》收入著名作家马原在西藏生活时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虚构》《拉萨河女神》《喜马拉雅古歌》《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等八篇。这些小说中的雪域高原环抱着寻常与不寻常的一切:麻风病人在桃花源中安闲生活,老猎人在沉默的山林间倾吐心声,闹市中的乞者随身携带奇闻秘宝,陷于日常琐 事的年轻人不知不觉走入宿命……作家在拉萨河边行走,在不同故事间徘徊,巧妙地埋下隐喻,投射着对人性不断探索的敏锐目光。
作者:朱维坚
这是一线警官作家朱维坚在连续推出《黑白道》、《终极罪恶》、《使命》三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长篇小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并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创作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刑警志诚在完成一项危险的追捕任务返回家中时,发现身为记者的妻子失踪,于是,他踏上了危机四伏的寻妻行程。当他排除重重迷障,渐渐查清妻子失踪真相时,却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因此,他和妻子都深陷绝境之中,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胁。为了妻子,为了自己,为了更多的人,为了把这个秘密公之于天下,他和妻子必须从绝境中逃生。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开始了……
作者:柯云路
作者经过二十年的酝酿与准备,写成了这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作品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在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通过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生生死死与感情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所经历的苦难。 这应该是第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全景式长篇小说。
作者:李西闽
《狗岁月》是一部独特的残酷成长小说,描写了命运的坎坷,饥饿和苦难,凄婉的爱情,无望的生或死……但是,它还是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和正义,是真正具有阅读快感而又让人感动的作品。
作者:张成功
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毒品网络,两个势不两立的毒枭家族;两个美艳如花的女性,三桩刻骨铭心的绝世情缘;灵与肉的搏杀,情与理的混战;两吨冰毒的制贩,数亿美金的交易,数十条鲜活生命的陨落,在海州搅动起冲天的巨浪……
作者:余华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它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无私与无畏。我们的故事将从最精彩处开始……
作者:李佩甫
《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2012年4月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2015年,《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生命册》的主人公“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走来,“我”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转变为“北漂”枪手、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以及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我”是一个深刻、冷静、内敛、节制的人,而作品串联起了“骆驼”、“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纷纷扰扰的世界。最终在时代的剧变中,“我”失去了精神的依傍和皈依,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名副其实的“孤儿”,他被扎坏一只眼睛,躺在医院里反思自己这一路的荣华与失落。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骆驼”跳楼自杀。
作者:李碧华
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因父母百般阻挠,相约吞鸦片赴死。但故事并未在此结束,男的被救活,蓦然觉得生命可贵,便在世间苟活了50年;而痴心女子在奈何桥处苦候不至,以自己他生的阳寿换得到人间的寻觅,凄凄切切的启事言明:十二少:老地方等你。 如花。直到后来,人鬼相见,一个老态委琐,一个媚颜依旧。刹那间明白,什么情啊、爱啊,不过是一场梦。
作者:白天
“午夜情人”的出现,令整个澳门的赌场为之轰动。她有着无比的魅力,能把赌徒们全部吸引到她光顾的赌场去。她每夜大获全胜,使几家著名的赌场受了不小的损失,于是,她被几方面的人密切注意了……
作者:张炜
本书是作者的短篇小说集。作品以第一人称“我”——当地一名在读小学的孩子的身份,通过“我”的视角,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唯一的红军”指引全村人修路的故事。在老红军的倡导下,全村人都被发动起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修了一条通向外界的宽阔的马路。在这里,这条马路不仅仅方便了当地人的出行、生产、运输,还开阔了人们原本禁锢的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了..
作者:苏童
在这本书里,以死作为结局的人物太多了。他们的青春还来不及打开,就匆匆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也许,苏童认为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过去时代阳光的寒冷。与注重少年内心感爱的描摹的余华相比,一向以意象优美见长的苏童,更愿意借助一个个独立的形象,来实现自己已经实现或来不及实现的理想。据了解:苏童小时候是个好孩子,很难有过激的行动。但我知道,在一个类似城乡结合部的地方,苏童一定同我一样,经常为贫困、寒酸、愚昧的气息所困扰,脱身乏术,久而久之,竟迷恋起这股古怪而独特的味道来,以至于成年之后,在相对封闭、相对纯洁以至于相对单调的环境中,人竟会怀念起那些贫寒颓败的岁月。城北地带的气候暂时是凉爽的,但谁都知道雨季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下那么多的雨又有什么用?雨季一过炎热的夏天又将来临,年复一年,炎热的令人烦躁的夏天总是会来临的。70年代那么多颓败而迷人的风景又有什么用?南方老街的坏小子们是不屑一顾的。他们需要的是高超的武艺,是征服美丽的女子,是要在街上称王称霸,是轰轰烈烈地奔赴死亡之约。要那么多的经历有什么用?花儿刚刚开放的时候最鲜艳,早放的花朵尽情呼吸吧!城北地带,飘荡多少花样年华?于是,在《城北地带》中,人们不再为死亡而震惊,而是为那些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和细节所打动。比如,达生和叙德到双塔镇寻找武师不遇,达生的自行车坏了,一个人孤独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比如,美琪在临河的家门前剪螺蛳,胸口挂的一把钥匙迷人地晃动;又比如小拐被人欺负时,姐姐锦红挺身而出时那泼辣的模样;当然,还有叙德与金兰乘火车远去时从车上掉下的钥匙和达生为了准时到达群殴现场时所带的双猫牌闹钟。就是这些小东西让人不断地想起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时代,又爱又恨的地方。那个让人在现实中早已逃离、在回忆中却不断返回的所在。苏童,人们欣赏你凭吊匮乏时代的姿态,为内心而写作的人快乐无比。
作者:刘索拉
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刘索拉至今为止写得最好的小说。这本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小说全篇充满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残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读这本小说最大的享受还是它的形式和语言。先说结构,搭的是个大框架,溶神话、历史、浪漫传奇于一炉;博采笔记、戏曲、诗歌、民谣、报刊拼贴、电影剧本等各种形式,每部之间相互对仗呼应。姿态样式丰富多变,却又节奏从容,错落有致,毫无冗长沉闷之感。在叙述语言上,刘索拉做了大胆尝试,语言风格随故事发展步步演变。起初说古,文白相间,洗练简约,用大量对仗短句,有《山海经》、《搜神记》的清韵;而后话今,便渐次变体为现代白话,绵长细致,颇得明清直至当代小说的娓娓世俗之调;当中插入的谣曲、戏仿的小诗,又各依人物身份年代及体裁编制,亦庄亦谐,惟妙惟肖,不动声色之间充满机锋。让你不得不叹服:这家伙真是天生的小说家!――查建英
作者:三毛
一生爱马痴狂,对於我,马代表著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而牠又是不易拥有的。马的形体,交织著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而且,牠的出现事有背景做衬的。每想起任何一匹马,一匹飞跃的马,那份激越的狂喜,是没有另一种情怀可以取代的。并不执著於拥有一匹摸的著的骏马,那样也只有一匹了,这个不够。有了真马,落了实像,不自由,反而悵然若失。其实,马也好,荒原也好,雨季的少年、梦裡的落花、母亲的背影、万水千山的长路,都是好的,没有一样不合自然,没有一样不能接受,虚实之间,庄周蝴蝶。常常,不想再握笔了,很多次,真正不想再写了。可是,生命跟人恶作剧,它骗著人化进故事裡去活,它用种种的情节引诱著人热烈的投入,人,先被故事捉进去了,然后,那个守麦田的稻草人,就上当又上当的讲了又讲。那个稻草人,不是唐吉柯德,它却偏偏爱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