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墨熊,只读过他的小说,包括两部长篇。当然,都是科幻。

2010年科幻世界笔会,曾计划邀请墨熊参加,但责编说他不喜欢这类活动,见面的机会便就此错失。或许墨熊认为,作品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吧。

墨熊的小说科幻色彩并不浓烈,但紧张刺激,好看。文如其人未尽然,但我却相信作品能够展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在与墨熊不多的电话和网络交流中,这一点得到了印证——墨熊无意于在“核心科幻”领域向刘慈欣、王晋康们发起挑战,他希望开辟一条更容易赢取市场的科幻之路,希望用情节、悬念和神秘感征服读者。“这才是中国科幻当下最应该突破的方向”,墨熊热切的声音让我印象深刻。电话那端未见面的人也因此立体了起来。

这不免让我想起用“三体”系列为中国科幻树起一座崭新里程碑的刘慈欣,想起与他某次畅谈时他的那句,“写《三体》这样的小说难以持续发展。”显然,墨熊和刘慈欣从不同的方向,勾画出了一条共同的科幻繁荣之路——降低科幻门槛,赢得更多读者。

这当然不是唯一的路,有很多的路,刘慈欣的路、韩松的路、夏茄的路……这些不同的路构建出科幻空间的广阔。

这当然也不是全新的路,这条路的前面远远地走着倪匡、后面还跟着罗隆翔等一群年轻人,连何夕也时不时走到这条路上瞅瞅风景。

这当然也不是核心科幻迷所认同的路,他们怀疑科幻会因此丧失其核心价值,痛苦于科幻的“堕落”。

但这却是一条值得我们鼓励去探索的路,跟其他的路一样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墨熊已经默默踏上了这条路,并通过《末日祷言》和《斑鸠》(均发表于《科幻世界增刊》)赢得了读者的初步认同。作为最近的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红蚀》展现出墨熊进一步的野心。希望他能走得更远,走出全新的境界。

《科幻世界》主编

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秘书长 姚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