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历史的足音 香烟袅袅神德寺

伫立在照金山下这片空旷平垠的土也上,我很难想象到,这里原来是一处香火旺盛佛徒如织的庙宇。它就是县志记载及后亲的一次偶然挖掘中被意外发现的隋代寺庙神德寺。坪下的这个市寸子即是寺坪村。

古《耀州志》载:隋仁寿中(公元601-604),“在步寿原龙华寺建大像阁,在照金山东峰建神聪寺,又名神德寺。”仁寿四年(公元604)四月,“大德法师沙门僧晖奉敕于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灵塔”。读过古《耀州志》的人,心头便自然而然地郁积了许多问号,神德寺的确切位置也成了一个难以求解的谜。

带着重重的迷茫。在卷帙浩繁的史志中,历史或许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这又不得不从隋文帝畅坚说起。自北魏建立后,鲜卑贵族就十分注意利用宗教方式亲麻痹和统治人民,各种宗教得到了空前发展。据《魏书·释老志》载,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民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至北魏末年,全国佛寺达三万余所,僧尼一百余万人,北齐时佛寺又增至四万余所,僧尼一百余万人。而北周,即隋的前身,有寺院一万余所,僧尼二百多万人。这些寺院不但盘剥僧众,而“僧祗户,粟及寺户。编于州镇”,僧祗户不再负担国家的租税和徭役。寺院又常常“或偿利过市,或翻改券契。侵螽贫下,莫知纪极”。通过放高利货亲盘剥人民,且给统治者造成了校大的经济威胁。及至北周武帝时,面对佛教对社会发展所构成的巨大威瞬,雄才大略的周武帝适日寸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沉重的打击。烧毁了大量佛像和佛经,强制三百余万僧尼还俗,寺院占有的大量田地被没收,同时,寺院占有的大量僧众委向国家纳税服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释道密传》记载,隋文帝畅坚出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的般若尼寺,由比丘尼智仙抚养,十三岁才回到自己凉中。由于自小受到佛教的影响,隋文帝聪颖非常,淙悟佛道。智仙曾预言其将亲会成大业。北周武帝灭佛时,比丘尼智仙因在杨家躲避而免遭打击。缘于浑淙的佛缘,隋文帝即位后,便举国大力弘扬佛法,从仁寿元年始,用了四年时间在全国的一百一十一州建造佛搭一百一十一座,以安放佛至尊者高僧火化后的遗骨舍利。而照金寺坪的神德寺所供奉的佛塔舍利就是其中之一。

时光进入一九六九年四月,寺坪市寸迎亲了十余位下乡知青,因为要为这些知青盖房打地基,从而唤醒了市寸上人们的记忆。马上就有村民回忆起,在照金山下那块平恨的坪地犁池时,时常会打了犁铧,而且发现过比较规则的青石。这些青石与当地山上的砂石不同,做地基坚固耐久。当村民在挖刨这些记忆中的青石时,最初只是看到一些杂碎的残垣瓦砾,慢慢地便刨出了很多佛像,紧接着又刨出了很多青砖。对这些出品清理后,一座被青砖围成的地宫便呈观在了人们面前。地宫开挖后,便发现一座巨型石函,函内有鎏金铜盆、波斯象耳铜瓶和波斯硬币等随葬品。石函为盏顶式,分为函盖和函座两件。函盖顶部刻有“大睛皇帝舍利宝塔铭”九字,字的周围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瑞兽图鉴。四刹刻卷草纹。四侧立面刻有飞天和蔓草。函座中心有方形竖槽,鎏金铜盒放在槽中。口沿有二台,下面放置“舍利塔下铭”石刻。函座四周立面均为线刻的蔓草及四弟子,四天王画像。整座石函雕刻精美,线条流畅,人物棚棚如生,形象逼真。据“舍利塔下铭”记载:神德寺舍利宝塔为睛文帝扬坚于仁寿四年(公元604)颁诣敕造,派当朝的大德法师沙门僧晖护送舍利。前往当时称宜川的寺坪起塔供奉,安放在了隋仁寿中(公元601)建造的神德寺中,历史记载和现实发现由于此谜的不断解开,才有了一个合理的契台点。

可以想象,神德寺为皇上颂诣敕建,由中央派员护送舍利到寺坪供奉,其规模是十分巨大的。当时的神德寺位于秦直道石门关暗门外长蛇岭山脉的照金山下,从京城长安及四面八方通过秦直道到寺坪的交通是十分便利的。我们不难想象到当时香客如注、烟缭雾绕、法事频频的热闹场面。从神德寺周围一些村庄的地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寺庙宏大的规模。寺庙区域内有寺坡、寺沟、寺坪等地名;寺庙附近有坟滩、水牢、绣房沟等市寸名。笔者的村子位于与神德寺隔河相望的水面坡上,幼时挖地畔时也曾挖出过许多青色陶罐。据老人们说,这些都是当年寺坪神德寺中僧侣们坐化归西后的骨灰罐。这一切也说明当时的寺庙设有公墓、纺织基地、监狱等设施,其威严肃穆可略见一斑。

站在长蛇岭堆垒的照金山梁上远眺,照金山东峰及神德寺所处的坪地,左依青翠秀美的石门山,右傍峻岩微凸的张果老岩。被潺潺流淌的两脉清溪环绕着,凸出的峰体如一粒青灰色的珍珠。二龙戏珠,妙不可言。特别是岩面熠熠闪光,若和当年神德寺庙宇的金壁辉煌相映衬,佐之以神德寺祈福的袅袅香烟,我们不难想象,那将会是怎样一种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宏伟富丽的庙宇和香缭雾绕的景象是如伺消失的,遍翻史志,均未记载。或许我们在梳理历史前行的脉络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隋被唐取代之后。唐的统治者对道教和佛教的佞信比隋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主要原因是,道教的始祖李姌被唐的统治者因同姓而崇信。但佛教的影响是远远大于道教的,加之玄奘取经等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唐代的大多数皇帝也都佞佛,官僚贵族和大多数百姓也多笃信佛教,因而,在隋唐两代神德寺的规模得到了空酌的发展。从石函所发掘的末散佚的六枚波斯硬币来看,当时神德寺的对外交流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些精明的波斯商人的驼队,也曾从京城长安出发,经秦直道的暗门至神德寺,寻找过佛界特有的心理及精神的抚慰。时光推移至公元八四零年,大唐帝国的大厦在“安史之乱”的重创后。政治和经济的根基也已动摇,综合国力亦日见拮据。刚刚继位的唐武宗,敏锐地看到了寺院经济的弊病:寺庙拥有大量土地,僧民也日益众多。又不负担国家赋税,使政府日益拮据的财政收入更加捉襟见肘。这种矛盾的发展,使得雄才大略的唐武宗和周武帝一枰下令灭佛,以消除寺院经济对政杈统治的威胁。史载。这次灭佛,拆毁寺院四千六百余所,勒令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放出寺院奴婢为纳税户者十五万人。公元八四零年至八四六年唐宣宗即位前的这七年。神德寺是否遭受过沉重打击,志史也无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神德寺在此较为特殊的时期内肯定受到过重创。如若没被折毁,也可能其规模被严重削弱,因而这一时期,是神德寺衰亡的一个较为醒目的标志。唐帛相间的“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军阀称雄。《新五代史-安重苇传》日:“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此时皇帝由大军阀为之,刺史由小军阀为之,粕暴蛮俗的军阀政权,肯定是大大削弱了佛教的影响,佛教被作为王权统治的工具来愚昧人民的作用也渐渐消匿。这一切无疑对神德寺寺庙的进一步繁盛在时势上形成了严重的束缚和阳滞。这期间,军阀混战。抑或还有战火与兵变的破坏和威胁。因而,神德寺有可能从此使一蹶不振,逐渐湮灭在了厚重的历史尘埃之中……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虽有一定的依据,但其准确性也不可考。传说隋唐两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神德寺享受了很多税赋优惠。寺院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神德寺在照金山下设有剁脚门,用于僧人违背了清规戒律后在此悔过。神德寺在田峪川的绣房沟设有绣房:在寺前隔河的坪地上设有监狱,此地观今都一直被称为水牢。在寺的西部披地设有公墓,这个市寸子即是坟滩村,这个村名一直被沿用至今。这一时期,虽然寺庙有很多清规戒律,但寺庙的住持们却常常随意盘剥百姓,娇奢淫逸,无恶不作。他们常常把一些无辜的百姓关进特设的水牢。更有甚者,会常常越过佛规的雷池,肆意抢霸民女。传说一位容貌姣好的皇家公主到神德寺进香,被贪婪淫邪的住持看中。住持派手下和尚将其强行拘禁于寺庙里,供当时的住持泄欲玩乐。皇家丢了公主,四处派员搜寻。一天,当充作货郎担着担子卖胭脂的搜寻人员在神德寺周围转悠时。忽然看到了寺庙阁耧中满目盈汨的公主的身影,搜寻人员便不动声色,飞速将此消息报告给了失去公主而痛不欲生的皇帝。皇帝闻传大怒,立即派军队前往寺坪神德寺营救公主。撤出公主后,皇帝怨怒难乎。下令大军荡平了神德寺。寺庙里的几千僧尼等被全部关入水牢,后又焚毁了水牢,神德寺及周围设施也被付之一炬。至于这位公主是谁,五代十国时后梁后唐曾交替统治于此,很可能是这一时期郇一位军阀皇帝的女嗣,而今也无法辩考。由于地宫为隋代建造的地下宫殿。年代久远,加之寺庙的僧尼悉数被杀,神德寺地宫便成了一个永久的谜底,被岁月的浮尘深埋在了寺庙的地下。岁月蹉跎,战乱不尽,地宫从此便从人们的视线和印象中渐渐淡出,成了一处被遗忘的角落。直至一九六九年的这一次偶然发掘,这个谜底才得以解开。

虽然神德寺的一切都已成了俱往矣的历史,但佛祖的大恩大德,大慈大悲,留给斯地的佑护和福祉,由此而形成的巨大的精神及旅游财富,将永远惠光普照,造福于广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