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率先入关

画外音:

刘邦在西入关中的过程中,虽然也吃过败仗,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很快他就进入了陕西境内,到此为止刘邦完成了入关的第一步,灭秦将是他下一步的重要目标,而咸阳作为秦朝的都城,它的防御体系绝对非同寻常,肯定会有重兵把守,那么刘邦将如何完成灭秦的大任呢?

王立群:

刘邦过了南阳郡以后,就进入了陕西境内,进入陕西境内以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险关就是武关。我们上一集讲过,关中之地叫四塞之地,四面四个关南面就是武关,武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方非常险,后边,武关的后边是少习山,地势险峻,前面也很险峻,向东走又是盘山道。当然现在的武关已经修了公路了,非常好走了。在冷兵器时代武关确实是一个非常难走的路。但是刘邦非常幸运,秦军竟然没有在武关重点设防,所以刘邦迅速地就通过了武关,武关并没有打大仗,就过了,这样刘邦就很轻松地进入陕西了。但是过了武关以后刘邦就派了一个人去秦的都城咸阳,找当时掌握秦国政权的赵高,刘邦也玩儿政治啊,他一方面用军事手法打,另一方面派人去找赵高,要联络赵高。刘邦派的人还没有回来,赵高就把秦二世给杀了,杀了秦二世以后,赵高又主动派人来联系刘邦,赵高提出来的建议是,赵高跟刘邦两个人要约分关中,咱俩商议一下,关中哪儿一块是你的,哪儿一块是我的,刘邦没有答应。就在这个关头,秦王子婴被扶上台以后,又杀了赵高。我们在《秦始皇》后面都讲过,杀了赵高以后,秦王子婴搜集了一下关中所能够调动的军队,派重兵到峣关设伏阻挡刘邦的进军。所以,峣关就成了刘邦必须要打的一仗,这一仗非打不可。那么面对秦军的设防,刘邦这个时候的心情非常急迫,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关中之地了,只要能过了崤关迅速地打到蓝田,就逼近秦都咸阳,他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关中王唾手而得、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峣关这一仗刘邦决定硬打,他派了他手下的两万军队,准备和峣关的秦军来一个生死对决。这个时候刘邦手下到底有多少军队?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前面讲过,郦食其在陈留见刘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说你搜集的散兵不满万人,你想进入强秦,这说明刘邦在取陈留之前军队不到一万,当然在南阳他收编了不少部队,这个时候他派出两万军队,所以我估计这就是刘邦的全部家底了,两万人全拿出来要跟秦军对决。

就当刘邦做了决定以后,被一个人阻拦了,谁反对他呢?又是张良,张良说,秦兵尚强,你拿你的两万人去跟秦军打,太冒险了。张良不同意他这样办,张良说这个仗应该怎么打呢?他说我已经做过调查了,峣关的秦军守将他家里是做生意的,他的父辈是做生意的,是商人,既然是商贾出身,这种人往往贪利,所以想办法贿赂他。刘邦听完以后,就想到了他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又派郦食其出来了,郦食其带着重金前去拜见秦军的峣关守将。当然具体怎么谈的司马迁全部没有写,我们不知道的,但是只知道一个结果,峣关的秦军守将收了重礼以后,立即转变立场,答应联合刘邦共取咸阳。郦食其把这个消息传过来,刘邦高兴极了,就准备和峣关的秦军联手一块儿去攻打咸阳。这个决定做出来以后,又被一个人阻止了,谁呢?还是张良,张良说不行,这只是秦军的将领愿意投降,他的士兵是个什么态度我们不知道,现在不能这样办。最重要怎么办呢?趁着现在秦军的将领准备投降,和咱们联合攻打咸阳这个机会,他一定是戒备最松的时候,咱们趁机用咱们的两万人去打,他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还要派出人散出一个风声,在崤关的前面大张旗鼓地让人准备五万军队的军粮,就让峣关的守将知道,咱们有五万人的军队。第三点,你在附近的山上、树林里边,只要有山头比较高的地方,树林里边,全部插上我们的旗帜,赶快做旗帜,漫山遍野到处插旗,这叫什么呢?这叫疑兵。刘邦又采纳了,然后突然进攻峣关守将,守将猝不及防,被刘邦打的大败。因为峣关守将没有想到刘邦送了那么重的礼,两家谈了那么长的时间,最后达成协议联合灭秦,达成协议了,刘邦突然之间又给了自己致命一击,没有想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峣关守军被打败了,打败以后刘邦乘胜追击,一直追到蓝田,在蓝田秦王子婴又调集了他关中最后的军队,在蓝田和刘邦决战。结果这一仗刘邦再一次打胜,所以子婴最后就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皇帝投降的一种模式,以后历代皇帝投降都采用秦王子婴创造的一种模式,叫“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这话什么意思呢?脖子上挂个绳,不是领带,挂个绳子,然后素车、白马,用白马,用白马是表示要投降了,车不要任何装饰。然后自己亲自捧着天子的玺和符,玺是皇帝的印,符是调动军队的符节。然后在轵道,就是西安附近,跪在那儿等刘邦来,投降了,秦王子婴投降了,刘邦就这样进入了咸阳,这一年刚好公元前206年的10月。

画外音:

秦王子婴的投降,不但意味着秦朝的灭亡,也意味着刘邦成功地完成了灭秦的大任。刘邦统帅的这支队伍,从公元前207年起兵,到公元206年,历时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这是刘邦怎么也没有想到的,那么面对着突如其来的胜利,面对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刘邦会怎么处理呢?

王立群:

刘邦一进入咸阳,摆在他面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杀不杀秦王子婴?子婴是什么人啊?子婴是秦帝国的象征,是秦帝国的代表,他也注定了是秦帝国的替罪羊,人们所有对秦的仇恨最后都集中在子婴的头上,所以这个物从他登上秦王的位置上开始,就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取决于义军的决定。当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大家几乎是众口一词,杀。非杀了秦王子婴不行,刘邦怎么办?所有这些人杀都有自己的理由,这些理由无非就是两个字,复仇。向秦复仇。刘邦是要复仇还是放弃复仇,这在考量着刘邦的气度,考量着刘邦的智慧。刘邦怎么办呢?刘邦讲了一番话,在所有的部下都主张杀的时候,刘邦认为,说当年楚怀王熊心派我西行入关,就说我是个长者,我既然是个长者,人家已经投降了,我再把人家杀了,这叫长者所为吗?是个长者就不能做长者不能干的那些事情。所以刘邦主张不杀,把他关起来,等待诸侯来了以后再做处理,现在我不能杀,最后刘邦一个人力排众议没有杀秦王子婴放弃复仇,这是刘邦入关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件放弃了复仇。这是一般人极其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因为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这些义军的将领,义军的士兵,几乎个个都受过秦帝国的迫害,这是刘邦做的第一件事放弃复仇,不杀秦王子婴。等他一进入咸阳刘邦手下的将领们都乱了套了,灭了秦,到了秦国的都城一看那个金碧辉煌的宫殿,谁见过啊,更不要说进去过,所以刘邦一进入秦始皇的宫殿,一进入秦宫他傻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位51岁的泗水亭长,而且帝国的逃犯,没见过堆积如山的珍宝,没见过来自全国各地的绝色美女,他没见过,他虽然有一个吕雉,那比起人家秦始皇宫殿的,那差老了,而且多啊,秦始皇宫殿的美女一万多呢,再看看人家宫殿里那个摆设,不说别的就说那床吧,从没睡过皇帝的床,所以刘邦做了个决定,下榻秦宫,当天晚上住这儿不走了。他这个决定我们觉得非常好理解,那么刘邦决定下榻秦宫。他是非常多的因素造成的,如果你要把他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欲望。就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对权力的渴求,对美色的渴求,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它是许多欲望最后综合到一块儿,导致刘邦做的决定下榻秦宫,但是这个决定立即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第一个是他的连襟,谁呢?樊哙,那个卖狗肉的狗屠反对,说你不能住这儿。但是他那个连襟呢,是个大老粗,讲不出道理,就说你不能在这儿住,那刘邦当然不听了。第二个反对的张良张,良不像樊哙,樊哙是啥也说不出来就说你不能在这儿住,张良说出道理来,第一,你是怎么进入秦宫的?你想想,你是怎么进来的?要不是秦国的国君暴虐无道,激起天下百姓的反对,你乘势而来,你能进入秦宫吗?当年一个小亭长你能想进到这里边,那是你能进的地方吗?那是你能住的地方吗?这是第一。第二,你想想,作为一个为天下清除暴君的人,他该怎么做?生活应当俭朴啊,你进入秦宫的第一天你就想住到这儿,那你这不是走已经覆灭的秦王的老路吗?《史记》的原话叫“助桀为虐”,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助纣为虐,你这不是做错了吗?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作为一个想干大事的人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的忠告呢?《史记》写了两句我们到今天都流传的口头禅叫:“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它不叫良药,《史记》的原文叫“毒药苦口利于病”,张良就说了这三条,刘邦啥话也不说,站起来“还军霸上”,还在野外扎了个大营,就住在霸上,从秦宫里面搬出来了,所以刘邦入关以后办的第一件事,放弃复仇,第二件事“还军霸上”,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战胜自己,很难的。

画外音:

当布衣出身的刘邦到达秦始皇金碧辉煌的宫殿时,他真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当年刘邦在咸阳街头看到秦始皇出巡时浩浩荡荡,禁不住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今日当荣华富贵出现在刘邦面前时,这个昔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张良的劝说下竟然用理性克制了自己的欲望,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刘邦的又一个举动让关中百姓趋之若鹜,那么刘邦到底做了什么?他又为什么这样做呢?

王立群:

秦帝国能在三年之间迅速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它是民心尽失,完全失去了民心,老百姓都不支持它,所以怎么样争取民心,是考量一个政治家是不是成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能不能看到民心,争取民心。刘邦是公元前206年10月入关进入咸阳,进到咸阳里边的,11月刘邦就下了个令,这个命令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是这么几句话:“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说秦地的父老乡亲受秦代的苛法灾难太长了,秦代的法律叫什么呢?诽谤者族,我们说古代的诽谤和今天的诽谤这两个词的词意不一样,今天的诽谤呢,是没有根据的说一个人的坏话,这叫诽谤,我们还有一个罪叫诽谤罪,你诽谤别人是犯罪的。古代什么叫诽谤呢?古代的诽谤就是在背后议论一个人叫诽谤,所以秦代当时秦始皇的立法中间就有一条,你只要在背后议论秦国的一些事情做得不对,这就叫诽谤者,什么罪呢?灭族“偶语弃市”,什么叫偶语啊?两个人在大街上见面,两个人就站那儿叽叽咕咕说一番话,偶语,偶就是两个人,两个人站那儿一说话,弃市,立即拉出去杀了,这就是秦代的法律。所以刘邦他说,我给诸侯们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做关中王,我就应该做关中王了,那怎么办呢?我宣布从今天开始,秦国所有的法律一律终止作废,我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杀人的你要抵命,杀人者死,伤了别人或者偷了别人的东西,你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就这三条,其他全部废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约法三章,这个约法三章,可以说是刘邦入关以后争取民心最重要的一环,大家可不要轻易地看这约法三章,就这么几个字,因为这几个字包含着至少三层重要的含义,第一,化繁为简,秦代的法律太繁琐,太苛刻了,所以我们称之为苛法。刘邦把这个那么繁琐的法律一句话废掉,我就这三条,这叫化繁为简,当然这三条按我们今天来看,不具备操作性,杀人者死,你知道杀人有多少种情况?伤人及盗抵罪,那么违反法律的除了杀人、伤人、偷东西还有大量的犯罪,这三条能概括得了吗?三条根本不足以概括整个天下的犯罪,也不足以用这个东西来维持社会秩序。

但是他这个化繁为简虽然他操作起来没有操作性,但是化繁为简深得民心,特别是关中的老百姓,他就是秦国人,秦始皇统一之前,就受商鞅变法以后苛法束缚,家里不知多少人受了秦法的迫害,现在刘邦来了一风吹,全部吹光,然后就剩了三条,老百姓能不高兴吗?这是第一。第二,约法三章的第二个价值,在双向制约,这个约法三章不但是针对关中老百姓,也针对进入关中的起义军的每一个成员。大家想想,当一个王朝覆灭的时候,胜利者蜂拥而入进入首都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史书记载,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以后,所有的将领都奔到哪个衙门里边有钱,到哪儿去拼命地抓,只有萧何跑到丞相府、跑到御史府去抢图书抢档案资料,他要那个户口登记。其他的将领都跑到有钱的地方去抢,那士兵呢?刘邦一个约法三章,好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个不但是对秦国的老百姓,而且对进入咸阳的起义军也有约束,双向制约。改朝换代的时候社会秩序最容易乱,而刘邦的一个约法三章制约了起义军也不能够为所欲为。第三点,杀人者死,杀人的人你去死,不提他的家属,这意味着什么呢?废除连坐,秦国的法律有非常苛刻的连坐,哥哥犯罪了,弟弟、还有姐姐、妹妹、父亲、母亲全部受连累这叫连坐。现在一个杀人者死,就是说谁犯罪谁受罚,其他人不受株连,把这个连坐给废除了。那对关中的老百姓来说那是极大的福音啊,所以关中的老百姓一下子全部倒到刘邦这一边,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然后大家都拿着酒、牛、羊、肉、酒来慰劳、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不接受,刘邦说我的军粮还够多的,我不需要大家的这个东西,我来到关中是解除你们痛苦的,不是来掠夺你们的,大家的好意我领了,东西拿回去。这一下子秦地的老百姓就认为刘邦简直是活菩萨了,是当时关中的救世的主人,可以说整个关中的老百姓都成了刘邦的铁杆粉丝,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应该说刘邦这三条做的都非常好,放弃复仇,还军霸上,约法三章,这三条是定关中的、安定关中的。但是刘邦在一片颂扬声中,刘邦也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做了一件错事,这一件错事足以毁掉他两年多来所做的一切努力,什么错事呢?

画外音:

进入关中之后的刘邦,不断地在关中百姓面前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他的放弃复仇、还军霸上、约法三章,也让后来的历史研究者们认为,刘邦集团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他们有着长远的政治规划和深思熟虑的思考,但是智者千考终有一失,就在刘邦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一个错误的决定正把他和他的集团拉向深渊,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立群:

有人向他建议关中这个地方太好了,太富饶了,你应当做关中王,但是我听说项羽在巨鹿之战结束以后,已经封投降项羽的秦军统帅章邯做雍王,雍是关中的一块地方,做雍王这说明关中之地并不是属于你的,所以从你的角度考虑赶快封堵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他们要一进来,这么富饶的地方不是你姓刘的了,刘邦一听太对了,立即调兵封堵函谷关,这个封堵函谷是刘邦入关后做的就这一件错事,但这一件错事就要了刘邦的命,为什么呢?这个错事犯的错太大了,第一封堵函谷是公开与项羽对抗,你对抗得了项羽吗?史书记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你就说100万对20万是虚的实的,40万对10万实力悬殊这么大,你公开宣布与项羽为敌啊,你封堵函谷就不让项羽进来,这是第一个刘邦没有想到的,这是跟项羽作上对了。

第二条关中王当年是楚怀王许的,不错,但是现在谁做关中王不是楚怀王管得了,谁管得了这个事呢?项羽。为什么这样讲呢?刘邦进入咸阳灭了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两大主力军团以后,刘项两家的地位迅速上升,刘邦、项羽的地位迅速上升,意味着他们原来共同的主人楚怀王熊心地位迅速下降,特别是做了诸侯总盟主的项羽,一言九鼎,他的话这个时候就决定着,谁能够做关中王。项羽确实是在巨鹿之战以后封秦国的降将章邯做雍王,把关中的一块地划过来了章邯,这个《项羽本纪》记载得很清楚,这个记载,这件事的做意味着透露了四个信息,第一,项羽要取代楚怀王熊心自己封关中之王,他封了章邯,他不是打个报告叫楚怀王来封,他来封,说明什么?项羽要从楚怀王手里面把这个关中之地的分封权夺到自己手中,这是第一个信息。第二,他为什么让章邯做雍王呢?这说明项羽想让自己喜欢的人做关中之王,这第二个信息。第三,他封章邯只封了一个雍,并不是关中的全部,这意味着什么?这透露出来一个信息,项羽要把关中切成几块封给几个人,不是一个关中王,而是要封给几个人。后来项羽大封18路诸侯王的时候,把关中一分为四,章邯做雍王建都废丘,废丘就是今天陕西的兴平县。第二,司马欣封塞王,然后建都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第三,是董翳,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高奴就是今天的延安。这三个王一个是陕北,陕西北部,一个是陕西中部,一个是陕西西部。又封刘邦为汉王,就是都汉中,就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等于把一个关中封了四个王,其实这个信息在巨鹿之战封章邯的时候已经透露出来。

第四个信息是项羽根本不考虑刘邦一个人做关中王的问题,不可能让你做关中王,说明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后已经酝酿好了,要把关中一分为几,封几个人。你想想。项羽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霸权,他要把关中封为几个王,刘邦竟然以他的10万军队封堵函谷关,把整个关中据为己有,项羽能答应吗?第三点,刘邦更没有意识到项羽对怀王之约的敌视,怀王之约当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是,让他北伐,让刘邦西征,项羽对怀王这个约定早就非常不满。所以当项羽掌握了整个天下的实际权力以后,项羽就不会再遵守怀王之约了,怀王之约在项羽那儿只是个空头的命令,他不会执行的。项羽后来果然是按自己的意愿来封,然后把这个怀王尊为义帝,尊为义帝以后又把他迁往南方,迁往南方以后又派人把义帝就是楚怀王给杀了,当然杀怀王、杀义帝是项羽在政治上一个败笔。但是起码刘邦要知道项羽对怀王之约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现在只有两个人死抱着怀王之约,就是项羽根本就不承认,谁在抱着怀王之约呢?第一是怀王本人在抱着,怀王为什么死守这个怀王之约呢?因为他守的不是怀王之约,他守的是自己的权力,怀王之约废了就说明他的权力什么也不是,所以他要死守怀王之约,所以你看项羽进入咸阳以后向怀王打了个报告请示怎么办,楚怀王的答复《史记》的记载就是两个字“如约”,什么叫如约?照原来的约定办,他为什么照原来的约定办?原来的约定代表着他的权力,一旦废了原来的决定就等于废了自己的权威,所以怀王是抱着那个决定怀王之约死活不放,另外一个坚持怀王之约的人是谁呢?是刘邦。刘邦坚持怀王之约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当关中王,可惜的是这两个抱着怀王之约的人谁说的都不算数,怀王说的项羽会算数吗?刘邦说的他会算数吗?两个不算数的人一口咬定怀王之约,一个算数的人不行,一句话,废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竟然听了别人的建议,封堵函谷关,勿纳诸侯,这个决定极其错误。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项羽会怎么样来看待刘邦的封堵函谷呢?你封堵函谷就能封住项羽不进去吗?请看下集,在劫可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