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杨谅叛乱 三、决胜原因

杨谅叛乱可是非常有实力的一场叛乱,占地面积广,发动兵力多,准备充分。既然如此,杨广为什么就能够迅速打败杨谅?杨广跟杨谅比,有三大优势。

第一,杨广名分上占优势。无论如何,杨广是皇帝,是合法统治者,而杨谅则是叛乱分子,这在名分上已经高下立判了。在这种情况下,杨谅如果能以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的杨广弑父为号召,坚决不承认杨广的皇帝地位,兴兵讨伐,还能赢得一部分人心。但是,杨谅并没有质疑杨广的皇帝地位,相反,却打出杨素造反,他去清君侧的旗号。《论语·子路》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没有名分,那还怎么维持人心?别说别人,就连杨谅的大舅子豆卢毓,都站在了杨广这边。

豆卢毓是杨谅的妃子豆卢氏的哥哥,就在杨谅手下做事。一看杨谅起兵,他就对自己的弟弟说:我若是自己骑一匹快马,连夜回到大兴城,跟杨谅划清界限,倒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只是为自己考虑罢了,于国家无益。反过来,如果我暂且留在杨谅身边,做地下工作,找机会算计他,那不就是给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了吗?所以,我虽然反对杨谅造反,但是,我不能走,我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当时,杨谅自己向南出兵,让豆卢毓守晋阳城。杨谅刚走出去没多远,豆卢毓就直接把城门关上了。杨谅听说之后气得七窍生烟,赶紧回师,豆卢毓则率领城上的士兵向杨谅放箭。不过,杨谅毕竟是王爷,豆卢毓只是个将军,守卫西门的士兵害怕杨谅,就违背豆卢毓的命令,放杨谅从西门进来了。杨谅进城之后自然大开杀戒,豆卢毓就壮烈殉国,成了大隋的烈士。虽说功败垂成,但是,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杨谅叛乱在道义上是不占优势的,而隋炀帝杨广则算是得道多助。

第二,杨广在用人上占优势。杨广最重要的决策就是任用杨素。杨素治军严酷,而且身先士卒,这两个特点在打杨谅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能够起用这样优秀的将军,隋炀帝已经成功了一半。

反观杨谅这边就不行了。他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不会使用人才。就拿王頍来说,此人足智多谋,给杨谅提的建议也都切中时弊,但是,杨谅却优柔寡断,将信将疑。杨谅兵败后,王頍逃到山里,自知难免一死,就对儿子说:“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大意是说,我的计谋并不亚于杨素,只可惜杨谅不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咱们今天才沦落到这个地步。但我现在也不能白白地让他们抓住,让那群竖子成名,所以干脆自杀算了。但是,儿子你应该逃生。怎样逃生呢?我告诉你,你出去以后,千万不要去到亲朋故旧家里,宁可找生人,也不要找熟人。切记切记!

王頍说完就自杀了。他的儿子洒泪逃走。东躲西藏几天后,他的儿子饿得受不了,还是违背了王頍的告诫,去投亲靠友了,结果被亲友出卖,最终被杨素杀死。整个过程,完全符合王頍的预判。试想,王頍临死之前还能把后续问题考虑得如此明白,可见头脑不简单,但是,杨谅对他言不听计不从,他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第三,杨广在个人领导素质上占优势。为什么杨谅在战争中屡出臭棋,既不能喊出有水平的口号,又不能坚持稳定的作战方略,还不能相信并任用有本事的人?关键是他自身素质不行。他其实就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只知道要造反,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反。该进攻的时候不进攻,该防守的时候不能防守,患得患失,优柔寡断。

相反,隋炀帝杨广却曾经北破突厥、南平陈朝,军事经验丰富。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当年,隋文帝活着的时候,虽然喜欢杨谅,但是也警告过他:“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杨广要是抓你,就像一个人把手伸进鸡笼子里抓一只小鸡一样。真是知子莫若父。以隋炀帝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来打杨谅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叛乱分子,谁胜谁负自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就这样,杨谅叛乱虽然规模浩大、来势汹汹,但是,才一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了。

那么,杨广会怎样处理这个弟弟?别看杨广曾经逼死兄妹,但是这一次,他倒愿意表现一下胜利者的宽仁大度了。他说:“朕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我兄弟少,真不忍心杀他,所以我就违反一次法律,饶他一命吧,只把杨谅除名为民了事。

当年,隋文帝杨坚不是吹嘘自己五子同母,绝无纷争吗?如今他自己逼死了老三杨俊,废掉了蜀王杨秀,他的儿子杨广又逼死了老大杨勇,废掉了老五杨谅。除了杨广一支,剩下的四个儿子无一善终,真是说嘴打嘴,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