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根本扭转朝鲜战局的决定 二、杜鲁门、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不足为患”

在毛泽东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的第二天,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就走马上任了。

彭德怀,时年52岁,身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此时,他脑子里装的是如何贯彻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搞好祖国大西北的经济恢复问题。在讨论出兵抗美援朝问题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坚定地支持了出兵的意见。虽然早在8月27日,毛泽东曾致电告诉他:“为了应付时局,现须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已集中了四个军),但此事可于九月底再作决定,那时请你来京面商。”但是出任志愿军统帅,对他来说实感意外,没有任何精神准备。他原以为由林彪挂帅出征,然而,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却落在了自己的肩上。这位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服从党的需要从来不讲条件。既然中央已定,他彭德怀没有二话,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肩负起了志愿军统帅的重任,来不及交代工作和向亲人告别,就立即投入了志愿军出征的紧张准备工作。

10月8日,他同高岗风风火火地飞赴沈阳。从10月8日到18日,他多次往返于北京、沈阳、安东之间,为志愿军的出动而奔忙。

9日,他和高岗在沈阳主持召开的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上,当即决定,“首以两个军于酉删开始出动,集结北朝鲜熙川、德川线,以便东西机动”。并电告毛泽东。当晚他与金日成派来的代表朴一禹会见,了解朝鲜战局形势,洽谈志愿军入朝事宜。听了朴一禹的介绍后,他感到朝鲜形势紧张,万一鸭绿江桥被炸,则后续部队被阻于江北,不易及时调用。因此决定改变9日所报先出动两个军的计划,而4个军3个炮师全部出动。10日,再电毛泽东,请求“原拟先出动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时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11日,毛泽东复电:“十月九日十日各电均悉。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尔后,彭德怀赴安东,具体研究部署志愿军向朝鲜境内出动事宜,并准备早日入朝同金日成接洽。

13日,中央政治局再次研究出兵问题后,15日,彭德怀自北京返回安东。16日,在安东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作了战前动员,阐述了中共中央决策出兵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并说明中央的决策是“经过反复讨论和慎重考虑”的。我们只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支援朝鲜人民革命战争,并不等于向美国宣战。彭德怀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后,提出了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原则,指出:“根据敌情和地形的条件,过去我们在国内所采用的运动战,大踏步地前进和大踏步地后退,不一定适合于朝鲜战场。因为朝鲜地面狭小,敌人暂时还占某些优势,所以要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配合。敌人进攻,我们要把他顶住,不使他前进;发现敌人的弱点,即迅速出击,深入敌后,坚决消灭之。保守土地是我们的任务,但更重要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只要有机会,哪怕一个营、一个团也要坚决彻底予以歼灭。”彭德怀还特别强调了入朝后的纪律和注意的政策问题。

18日,周恩来从苏联返京,彭德怀和高岗再次应召进京,听取周恩来与苏联领导人会谈情况汇报,和再次研究了志愿军出动后的有关问题。

10月19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中南局并告华东局、西南局和西北局,指出:“为了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决于本日出动,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布置上有所准备,此点请各中央局加以注意。”

当日12时,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下达了向朝鲜境内开进的指示,根据毛泽东确定的第一时期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组织防御战的方针,“兵团决心控制龟城、泰川、球场、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为基本防御阵地”,本晚开始渡江,进入朝鲜作战。

当晚,上任仅仅12天的志愿军统帅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秘密开赴朝鲜战场,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为使志愿军入朝的行动不被敌军发觉,秘密行动,隐蔽企图,达到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志愿军部队全部改穿朝鲜人民军式军服,毛泽东和彭德怀要求部队,黄昏开始行动,拂晓前全部隐蔽伪装完毕,保持无线电静默,严格封锁消息。毛泽东还指示,志愿军入朝后,“各部派遣远出之侦察队均要伪装朝鲜人民军,而不要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迷惑敌人”。

此时,朝鲜战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虽然,美军越过三八线前,美国当局对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警告,认为“只是对联合国的恫吓”。此外,这一警告是由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传出的,美国当局认为潘尼迦“在过去是经常同情中国共产党的家伙,因此他的话不能当作一个公正观察家的话来看待。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共产党的传声筒罢了”。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均认为,俄国人或中共若干涉朝鲜,是要冒世界大战的风险的;俄国人尚未做好为了朝鲜而冒险发动世界大战的准备;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因此,苏联或中共不会对朝鲜进行干涉。于是,美军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10月9日,麦克阿瑟发出了要求北朝鲜投降的第二个通牒。

尽管如此,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是起草了一个给麦克阿瑟的指示,经总统批准后,于10月9日,以国防部长马歇尔的名义发出。这个指示说:“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要对中国境内的目标进行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华盛顿的批准。”

杜鲁门对苏联和中国参战的可能性,仍觉心中无底,对美军在朝鲜的行动不放心,希望从麦克阿瑟那里得到第一手材料,加之,杜鲁门担任总统以来,尚不曾与这位美国将军谋面。因此决定与麦克阿瑟会晤。杜鲁门偕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陆军部长弗朗克·佩斯、无任所大使菲利普·杰塞普、总统特别顾问艾夫里尔·哈里曼、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瑟·雷德福等,10月15日,飞赴太平洋的威克岛,与麦克阿瑟就朝鲜形势等进行了会谈。

在谈到朝鲜的形势时,杜鲁门问,中国和苏联干涉的可能性如何?麦克阿瑟信心十足地回答,中国人干涉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他们在最初一两个月进行干涉,那将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不再担心他们的干涉了。我们不再畏畏缩缩。中国在满洲的兵力有30万人。其中部署在鸭绿江边的不会超过10万至12.5万人,只有5至6万人可以越过鸭绿江。他们没有空军,我们的空军在朝鲜有基地,如果中国人试图南下到平壤,那对他们来说将是一场大规模屠杀。”他认为,在整个南北朝鲜,正式抵抗将在感恩节前全部结束。他希望能在圣诞节将第8集团军撤回日本,留下由美国第2、第3师和联合国其他部队组成的第10军,完成占领任务。麦克阿瑟说,俄国人情况有些不同。他们在西伯利亚有一支空军,而且素质很好,他们能派出1000架飞机投入作战,他们的海军舰队还有2000至3000架飞机。但他们无法同美国的飞机抗衡。俄国没有可以派入朝鲜的地面部队。除此之外,唯一可能的是,俄国空军支援中国地面部队,但他们之间根本协调不起来,俄国人扔在中国人头上的炸弹将会同落在美国人头上的一样多。他们的协同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这也不足为患。

对于麦克阿瑟的分析,杜鲁门和他的随行人员,都没有提出疑义。相反,却“都对朝鲜战争很快就要结束而感到如释重负”。17日,杜鲁门在旧金山就与麦克阿瑟会晤事发表的演说中也说:“麦克阿瑟告诉过我朝鲜的战斗情况。我坚信这些部队不久将恢复全朝鲜的和平。”

由于麦克阿瑟对朝鲜局势乐观的分析和杜鲁门的认同,加之10月中旬以后,朝鲜人民军有组织的抵抗已减弱,于是,美军加快了向北进攻的速度。

10月17日,麦克阿瑟改变了原定美第8集团军和美第10军在平壤、元山一线会合的计划,命令各部分路继续北进。同日,在东线北进的南朝鲜第1军团指挥的第1师和首都师占领咸兴。19日,在中线进攻的南朝鲜第2军团指挥的第6、第7、第8师,占领阳德、成川地区。在西线进攻的美第1军指挥的美骑兵第1师、步兵第24师、英第27旅和南朝鲜第1师进占平壤。20日,美空降第187团为配合美第1军攻占平壤,首次在朝鲜空降,企图在肃川和顺川地区,截断平壤人民军北撤退路,麦克阿瑟并亲自临空视察。准备这一天在元山实施第二次朝鲜登陆的美第10军,船运至元山海域(但元山早在10天之前已被南朝鲜军先期占领,加之人民军在元山水域布置了水雷,该军指挥的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后来于25日和29日,分别在元山和利原无作战登陆。美第10军上陆后,麦克阿瑟将南朝鲜第1军团归其指挥)。美军占领平壤以后,麦克阿瑟和战场上的美军高级将领,认为在朝鲜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再可以和他们较量一下了,于是北进更加疯狂。

东线的南朝鲜军已进占了志愿军预定组织防御的五老里地区,中线、西线的南朝鲜军和美军,距志愿军预定防御地区仅90~130公里。而志愿军至20日,仅过江5个师,距预定防御地区尚有120~270公里。战场情况的急速变化,使志愿军无论如何也不能按原定第一期作战设想,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组织防御战了。

然而,此时无论美国的情报部门,还是东京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总部,以及战场上的美军和南朝鲜军,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出动没有任何察觉。“联合国军”部队以师或团为单位毫无顾忌地向北冒进,并且东西两线进攻部队之间,纵卧着一条狼林山脉,将其部队东西相隔,两线相距80公里,难以相互照应,这对志愿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是极好的机会。

对于这种情况,志愿军也预先有估计。第13兵团在19日12时的开进指示中就指出:“此次入朝作战,军委要求我兵团必须从前面顶住敌人,保持阵地,稳定形势,争取时间,加紧装备,准备反攻。因此,我们的战役指导方针是:以积极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反击、伏击,来歼灭与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但根据目前敌人进展情况看来,敌未发觉我军行动前,可能继续冒进。在我开进过程中,可能产生三种情况,一是敌先我到达预定地区,一是我刚到敌人即来,一是行进中遭遇。这些情况,都有利于我造成从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利机会。因此,各部在开进中,应以战斗姿态前进,随时准备包围歼敌。”

20日12时,彭德怀与第13兵团首长联名致电各部,指出:“目前美伪军北犯,遭到人民军抵抗甚弱,仍无顾忌地北进中,在下雪以前,进至中朝边境息。在未发觉我军行动前,将仍会向北冒进。因此使我军在初期作战中以运动战方式歼灭敌人的机会,是充分可能的。我们应深刻体会与执行毛主席指示,极力争取与造成运动战歼敌之良机,以求得开始打好仗,将敌气焰打下去,使敌不敢轻易冒进,以达迟滞敌人争取时间的目的。”

鉴于战场上的形势,21日2时半和3时半,毛泽东分别给彭德怀和邓华发电(当时,彭、邓不在一起,彭19日晚先过江与金日成接洽,邓率第13兵团部按预定计划准备于23日过江),指出:“截至此刻为止,美伪均未料到我志愿军会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进。”“此次是歼灭伪军几个师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如何部署,望彭邓精心计划实施之。”“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并询问邓华是否已过江,指出:“我意十三兵团应即去彭德怀同志所在之地点和彭住在一起并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以便部署作战。”

从而,果断地放弃了原来的防御作战计划,立即帮助人民军发起反攻。

此时,志愿军的组织指挥机构尚未组成,除中央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金日成已决定派朴一禹作为联络外,彭德怀也还没有指挥助手。为便于统一部署和指挥志愿军作战,10月25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的决定,致电第13兵团党委并转各级党委并告东北局:“一、为了适应目前伟大战斗任务的需要,十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应即改组为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二、彭德怀同志为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前已通知),邓华、朴一禹、洪学智、韩先楚四同志均为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朴一禹二同志均兼副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政治部、后勤部及其他机构的负责同志均照旧负责;三、党委组织亦照原名单加入彭朴二同志,以彭德怀同志为书记,邓华朴一禹二同志为副书记。”

10月24日,麦克阿瑟发布了新的命令,取消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9月27日给他的命令中,关于不得使用非朝鲜的地面部队进入中朝边境的决定,命令美第8集团军和美第10军全速和全力向中朝边境推进。此时,“联合国军”在第一线的地面部队,共有10个师另1个旅又1个团,其中美军4个师另1个团、英军1个旅、南朝鲜军6个师。

25日,志愿军在开进中于清川江以北云山、温井地区与敌军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枪,拉开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一年以后,这个日子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此时,志愿军尚未完成开进,遂边开进、边展开、边战斗。为加强西线作战力量,根据彭德怀的请求,中央军委又令第50、第66两个军加入志愿军序列入朝。至10月30日,全部完成战役展开。在西线,以第38军和第42军的第125师沿清川江两岸向敌侧后实施迂回,以第40、第39、第66、第50军实施正面攻击,至11月5日,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南朝鲜第6师大部,重创美军“王牌”骑兵第1师(歼其1个团大部)。美第8集团军在西线进攻的部队,遭到突然打击后,全部撤至清川江一线及以南地区。与此同时,志愿军在东线以第42军(欠1个师)苦战13昼夜,顽强阻击了美军和南朝鲜军3个师的北进,有力地配合了西线主力的作战。东西两线共歼敌1。5万余人,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经过第一次战役的作战,特别是歼灭美骑兵第1师1个团大部,志愿军大大增强了信心。从作战中看到,美军虽然火力强,但作战精神差,离开飞机大炮,就攻不能攻,守不能守,尤其怕近战、怕夜战、怕抄后路,南朝鲜军一击即溃。只要我军很好地运用近战、夜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先打掉敌军指挥机关和炮兵阵地,我们就能胜利,并可通过搜剿扩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