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九二七地平线 走近暴动舞台的周恩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传记中,被描写最多的不一定是周恩来,但被作者倾注感情最多的一定是周恩来。这些描写中,绝少不提到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的。

美国人——斯诺自然是最具权威的,他眼中的周恩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另一位美国人谢伟思,中国通,专门描写过周恩来的眼睛:他给人第一个印象是他的眼睛。浓密的黑眉毛下边有一双炯炯发光的眼睛,在凝视着你。你会感觉到他在全神贯注地看你,会记住他和你说过的话。这是一种使人立即感到亲切的罕有的天赋。

英国人——休勒特·约翰逊,有“红色主教”之称,他见到周恩来甚至比斯诺还早:周先生的面孔,见过一次,永生难忘。这机警而又慈祥的面孔,显得年轻,甚至带几分稚气。满头黑发,一双黑眼睛在浓黑的眉毛下发射光芒。这当然是中国人的面孔,但他那特别深陷的眼睛在一般中国人中不寻常。 十分和蔼可亲的面孔,眼睛正视着你的眼睛。

澳大利亚人——罗斯·特里尔是以写《毛泽东传》而为中国人所知的,在他的书中也有对周恩来的描写:他目光炯炯,但也能随心所欲使之带有笑意,他的眼神坚强如钢,可是有时候笑起来就闪闪发光。

日本人——前外相小坂善太郎见到的周恩来是在1966年9月:我当时想,这就是他的魅力啊!可是,他有时闪烁出炯炯的目光,表露了他在革命的风暴中锻炼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坂说对了。是的,这是一双政治家、外交家的眼睛,它总是透出一种冷静,一种稳健,一种历史的眼光。他对中国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也许人们还不太注意他目光中的另一种成分:那就是他的军事才能。可能,他的这种才能一半来自天赋:机警,聪慧,指挥若定;一半来自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身先士卒的实战锻炼。所以,在南昌起义之前,他是党内公认的富有军事工作领导经验的人。1926年年底,他来到上海中央局时,还不满29周岁,的确是风华正茂。也是个刚刚要做孩子爸爸的年龄——周恩来接到调令时,邓颖超已有了几个月的身孕,留在广州。因为秘密工作的关系,这以后他们间连音信都不通。

周恩来这次调来中央,名义虽是组织部的秘书,实际上是要他负责整个党的组织工作。他去看望住在医院的陈独秀。陈独秀显得苍老,但还是靠在病榻上掌管着党的主要工作,组织部长的职务却基本停顿下来。他将国际决议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的条文指给周恩来看。那上面写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组织的力量。它有领袖,它锻炼出中坚分子,它领导群众。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已经有根广阔及稳固的组织形式。最近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大进了一步,扩大了许多党员,且多为工人分子。共产党的农民分子不多,但共产党在农民中,现在已经有继续不断的日益增长的工作。放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扩大、加紧、改进并增强党内的教育训练工作。

陈独秀和周恩来都清楚,到1926年底,党员己由同年7月第三次中央扩大会议时的约12000人增加到18500多人。党员中,工人占大多数,约60%;农民占12%;知识分子及其他成分占28%,妇女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1/10。党的组织遍及全国绝大部分省区,但是仍远远不能适应飞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陈独秀感叹:如果不急谋党员数量上的增加,便是对党怠工。

他问周恩来:“黄埔军校现在到底有多少党员?”

周恩来对数字有一种天生的强记:“因为中山舰事件之后,共产党员大都退出了国民党,也离开了黄埔。据我的估算,黄埔毕业生中有共产党员2000人,包括一部分共青团员。北伐开始之后,党派到黄埔军校学习的人就少了。”

陈独秀点头:“是的。我要求这些同志绝对不可令之抛弃工运农运工作前去。”

“湖南、湖北和江西的许多工人农民从败散的敌军手中夺得了不少枪支弹药,迫切地要求用来武装自己。我熟悉的一些国民革命军军官,他们也想邀请共产党派人去帮助工作。”

“不可。”陈独秀打断周恩来的话,态度坚决他说,“我提醒你注意的正是这一点。党中央要求在国民军中担任党代表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不可干涉到军事行政上的事。”陈独秀说完一段话, 低首垂目,漠然无语,浑身透射出一种决绝冷凝的森然之气。稍息片刻,陈独秀像是向全党作指示一般:“我党必须立脚在野党的地位,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

周恩来似有不解,又不好问。 但他知道陈独秀的理论根据,那就是:中国革命最好前途的实现,就是胜利归诸国民政府国民军,只有到那时,真正的中国的资本主义才能够自由发展;国民革命时期不会有共产党争取政权的事情,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事。——这在9月陈独秀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中已说得明明白白了。

这是陈独秀乃至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失策。悲剧的导火索已在吱吱地冒烟了。周恩来在组织部工作的时间狠短。过了两个来月,他又被调去负责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军事工作。虽说起义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它也是为迎接北伐军人沪的。工人的鲜血织就了红地毯,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踏上了欢呼的上海滩,而一夜之间,这里又成了屠杀场!

阴谋揣在心中,虽说只隔着一层肚囊皮,可谁人能看透?!——此之谓包藏祸心。

而从微笑到狰狞,只需一眨眼。悲剧不正是这样酿成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