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进军汶川:生命永存悲壮

进军震中

汶川大地震从开始的第一时间里,最让人担忧和揪心的是震中的汶川怎么样了!

汶川无消息。无消息的汶川让中南海、让十三亿中国人揪心。从5月12日下午地震消息在电视媒体上播出后的那一刻开始,汶川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汶川一直没有消息。

没有消息的汶川让总理温家宝急得头发发直,让每一位中国人感到了地震的破坏性已经超出了我们所不可知的严重——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心急如焚的呢?

不惜代价弄清汶川情况!

党中央和前线指挥部下达了死命令——十余万人的生命牵挂着十三亿人的心。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从都江堰,到北川、青川所已知的地震严重性,更让人担忧震中汶川的命运!

然而汶川就是迸不去。

所有通往汶川的路全部被堵死。天下着雨,即使不下雨,飞机也难以穿越那些崇山峻岭;无线电早已被彻底摧毁;水路也被崩裂的山体切断……汶川成了与世隔绝之地。

这就是汶川大地震最初几天、十几天内最叫人不可知的严重性。

汶川一定要进去!

于是进军汶川便成了一部最悲壮的抗震救灾史诗——

马尔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

5月12日14时28分,强烈地震发生时,正在阿坝军分区蹲点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少将根据震感的强度,立即意识到灾难的严重性。

同时,这场强悍的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里,中央军委在胡锦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已经吹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路大军向震中汶川进军的号角!

而走在最前头的一位将军是李亚洲。这个身材敦实而性格爽朗,有着三十六年军旅生涯的军职领导干部,有多年养成的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李亚洲将军明白:救灾和打仗一样,快速反应是第一。于是他立即指示阿坝军分区领导:马上召开紧急会议。

这是一次最为紧张、即兴、简洁、明了的会议——大地震与一场突发的战争来临毫无差异。

简短交代和动员后,李亚洲宣布立刻启动应急抢险预案,并要求立即命令军分区独立营、医务人员和应急民兵集结。

喂,是营长吧,我是军分区作战值班室,根据首长指示,现命令你营立即集结到军分区大院。

仅在地震半个小时后,阿坝军分区独立营八十五名官兵、十余人的医疗分队、两百多名应急民兵就已全部集合完毕,机动车辆准备就绪。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还有一支队伍客居马尔康—那是武警某师参谋饫王毅带领的部队,此时他们正在马尔康驻训。

不管客居不客居,军队有句俗话:训练场如战场。

地动山摇之后,王毅本能地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紧急避险,下令部队迅速撤离营房。

震感如此强烈,震中在哪里?

作为部队指挥员,王毅脑海中闪现的第二个念头是带领部队抢险救灾。他见部队安然无恙,立即集合队伍,向部队下达命令:按照一级处置方案,做好抢险救灾的应急准备。

此时,王毅看了看表,时针指向14时56分。

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只有二十八分钟。

在相差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两支队伍已经整装待发。

上级的决策并没有让这两支待命的队伍等待多久。

李亚洲副司令的队伍仅在半个小时后,就接到四川省军区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到达目标震中汶川!

15点25分,李亚洲的队伍出发,目标汶川。

将军明白:他们走进的是一场在某种程度上比枪林弹雨更为激烈的战斗——除了刚刚发生的天摇地动外,他们对自己的对手一无所知。但,军令如山!更何况,人民在受难,子弟兵责无旁贷。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李亚洲他们出发不到一个小时,王毅参谋长也接到了师长沈涛、政委何建国下达的向汶川开进的命令,指示他带领六百七十名官兵赶赴震中汶川实施救援。

16点20分,马尔康下起了大雨,王毅参谋长率队伍冒雨向汶川开进。

马尔康距离汶川只有两百公里,正常情况下,最多不过四个小时的车程。

两支队伍的心隋都非常急切,都全速摩托化开进。

他们知道,和时间赛跑就是和生命赛跑,提前一分钟到达,就可以多挽救几条生命。

不管是李亚洲副司令的队伍,还是王毅参谋长的队伍,他们或许都没有把进军汶川之路想象得太严重,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到达灾区后如何抢救更多的受伤群众。

殊不知,曾经熟悉的美景全部不再,处处暗藏杀机。

进军汶川之路,不仅仅只是艰辛之路,甚至成了生死之路。

此时的汶川已经山崩地裂!这仅仅是表象。有这样的比喻:汶川地震以犹如四百颗广岛原子弹同时在十公里深处的地壳中爆炸的能量,排山倒海奔涌而出!

地震的中心汶川映秀镇:地震波最先袭击此处的地面——转瞬之间,一幢幢大楼在巨大的颠动中轰然倒塌……

随后,强烈的地震波以每秒三公里的速度,沿着脆弱的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撕裂开去。

与此同时,地震波沿着龙门山,向西南奔袭,—直到达几百里之外的青川……

在巨大的能量波下,汶川四周已经在不断扩散中开山裂石、摧枯拉朽,留下的是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和满地伤痛。

陆上走不了,可先从空中介入。

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空军党委就立刻召开了紧急常委会,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部队营区空地上迅速搭建临时指挥所,机关各部门迅速入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空军司令员方殿荣下达命令,要求各所属部队进入抗震救灾紧急状态,命令航空兵某运输师进入一等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抗震救灾。担负运输机保障任务最重的成空某机场,立即启动应急保障机制,通信、机场各种保障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就在李亚洲副司令的队伍和王毅参谋长的队伍向汶川出发之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余志荣与战友乘坐两架黑鹰直升机直飞汶川。

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航行。当直升机接近汶川时,如注的暴雨,厚黑的浓云,飞机根本不可能降落。

指挥员命令机组:重新调整航线。

黑鹰迅速爬高了近两千米。

仍然飞不出云区,舷窗外只有白茫茫一片。

余志荣很清楚,汶川县城处于大山谷底,地形十分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此刻他比谁都着急,但他还是表现得相当稳重。其实余志荣的老家在震中汶川县的龙溪乡联合村,飞机从他老家上空经过,他真想下去看看亲人,他们还在吗?但余志荣知道,每个人都有家,但军人自有军人的天职,祖国这个大家庭此时更需要自己。5月12日以后的每个日夜里,余志荣穿峡谷、斗险情、抢时间,硬是把一千多条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带领的这个团在这次救灾中创造了数个第一,也创造了数个最多。直到5月18日,失去联系六天的家人终于传来了平安的消息,他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随后,两只黑鹰强行向箭摸索飞行了十多公里,仍然见不到一丝光亮,只好遗憾地结束了当天的勘察飞行。但他们带回的都江堰的资料,为组织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恶劣的天气成了黑鹰的拦路虎。

地面部队同样受阻!

此时,人挤人的车队在地震余波中像玩具一样驰行。王毅觉得有劲使不上,他急得眼珠子都快要弹出来了。

地神爷才不管你,照旧发它的淫威!

老天爷跟着起哄,大雨倾盆……

天开始黑了。李亚洲和王毅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目前形势的严峻性。

他们既要求驾驶员提高车速,又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坐在指挥车上的李亚洲副司令和王毅参谋长一边注意观察道路,一边指挥车辆前行。

车轮转动在加速,他们的心跳也在加速。

时针指向20时。又是一阵大雨来临,并且不可遏制地越来越大。

此时,李亚洲副司令的队伍快抵达米亚罗。然而,就是这个曾经风景如画的地方,塌方将前面的道路阻断。

队伍无法前进!

李亚洲跳下车,搬起一块石头,一挥手,说:就是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条路来!官兵们第一次见自己的副司令如此狰狞。

所有的人立即行动。搬石头铲泥土,奋战近一个小时,一条可以通过车辆的道路被挖出。

上车!赶紧出发!

山里的夜晚,特别得黑。车队紧裹在黑暗里颠簸,艰难、小心地前行。可是当车队行至离汶川还有九十多公里的古尔沟镇时,再也动不了了!

时针指向21时。

不是震中的古尔沟镇也不成样子了:大片的塌方和泥石流将道路阻断得没商量;大雨催化着塌方和泥石流,将情况变得更糟糕。

李亚洲一面命令部队加紧抢修道路,一面冒雨步行前往现场查看。

看到道路损坏严重,无法短时间抢通,李亚洲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汶川大地震如此剧烈,灾情如此严重,肯定会有大批部队和救援物资需要运抵灾区,道路中断,无疑卡断了灾区人民的生命线!

无论如何要抢修出一条生命线!

李亚洲决定:立即组织当地民兵抢修道路,先从古尔沟向理县贯通,待抵达理县后,再组织民共从理县向古尔沟抢修。双向全力以赴,一定要为救灾部队的到来争取宝贵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一刻也不能停!

一贯决策果断的李亚洲又做出了一个他从军三十六年来最为果敢的决定:步行,不管前面是乱石,还是泥泞。

徒步走进汶川!谈何容易?且不说这近一百公里的路程,就说这夜、这雨、这飞石、这见不到底的深谷。走这样的路需要体力、勇气、精神。但这一切,李亚洲举重若轻,他又是一挥手,操着浓重的四川话说:莫得啥子不得了,跟着我走就是!

队伍根本不需要动员。当李亚洲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全体官兵都明白了他的决心。李亚洲一个大步迈出,全体官兵迅速跟上。

夜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

黑暗中,人的听觉变得更敏锐。山体滑坡的声音背后,还有山体内部的喘息与共鸣。江水在耳边咆哮、怒奔,就像在与山争执。沿着被震塌的山路而行,脚下悬崖空谷回响着呜呜风声。有的路段,官兵们只能从公路防护栏外面仅一尺多宽的边缘通过。但大家还是能够敏锐地判断余震抖落的石头、石块和泥石流。这声音让人把心揪到嗓子眼。

李亚洲他们刚刚小心地爬过一片塌方,身后突然一阵隆隆巨响。半步之遥的身后,又是一股泥石流倾泻而下。

有人被气流冲倒,有人被飞石击中,李亚洲也重重地跌倒。谢天谢地,没有人员伤亡。

大家扶起李亚洲,将军还是呵呵一笑:从哪里跌倒,我就会从哪里爬起来。

可用电筒回头一照,大家都一身冷汗,泥石流已经淹没了他们刚才走过的地方,若慢半步,可就全军覆没了。

特别的意志力,特别的艰难,已经让官兵们没了恐惧和畏惧。

要命,电筒没电了。在这黑茫茫险象环生的地方怎么走?

途中遇到的老百姓也多次警告说前面危险,李亚洲仍不改初衷。

汶川情况未明,我们必须马上赶到。李亚洲说,部队急行军不能歇,否则一坐下就不想走了。

越接近震中区,危险当然就越大。

一次余震中,—块乱石飞未,擦着李亚洲的帽檐掉在他的脚下后面的人吓了一跳。不少人觉得在黑夜里走太危险,建议就地找个安全的地方讯息,天亮再走。

若是真正的战争,能允许半途而停,条件转好再出发吗?李亚洲鼓励大家继续前行。

李亚洲和王毅的部队几乎是从同一个方向向汶川疾进。

而此时,受命指挥麾下部队参加救灾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几乎将手中的灾区地图划破,一道一道的红线划过,怎么才是通向震中汶川可能的路线?这位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经受过战争磨砺的军长,这位曾经在国防大学学习深造的现代指挥员,深深知道,部队早一分钟到达灾区了解灾情,党中央、中央军委就可以早一分钟制定出决策方案,灾区人民就可以早一分钟获得重生的希望。

责任、使命、良知、义务加在一起,如火焚心!

不能就这么等下去!

派出部队徒步进入震中区!

许勇当机立断下达了这道命令。

接到这道命令时,奉命奔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的该集团军红军师炮兵团正开至都江堰。

许勇军长强调,先遣队要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的速度、最早的时间到达,迅速查明灾情。

22时08分,炮兵团副参谋长杨卫东带领二十一名战士,组成先遣队,携带少量水、干粮和一部卫星电话,冒着滂沱大雨,徒步向映秀进发。很快,他们就消失在浓浓的黑色雨幕中。

于是三支队伍从两个方向向震中汶川挺进。

杨卫东的突击队行进七公里后,到达进山路口。

为确保人员安全,杨卫东将队伍分为三组:一组带路,一组随行,一组收尾,沿岷江左岸攀行。

此时,震动的山体不断出现泥石流滑坡,巨大的石块轰隆隆往下滚。

没有指南针,没有开路工具,没有照明设施,杨卫东带领突击队攀着山体,抓住公路边的栏杆,顶着强烈余震艰难前行。到达紫坪铺电站后,电站职工告诉他们,山路早已被震毁,要继续前行,必须翻过电站的拦水大坝。

最高处一百五十六米,总库容可达11.12亿立方米,经历了8级地震的大坝似乎依然稳固,就像用一种岿然证明着人定胜天的偶然。

稳固也罢,危险也罢,这种情形之下的杨卫东几乎没有经逋思考,就带头快步向大坝上爬去。但刚一到大坝边,让人望而生畏的情景就显现在眼前:

大坝的围墙上布满常见而有效的防护——满是固定着的碎玻璃,根本无法攀爬。

三级士官张成勇用手电照了照,发现围墙外就是悬崖,看不到底,根本走不过去!

天色一片漆黑,脚下的泥泞道路虚虚实实。但是灾情、命令、责任让突击队员们无暇考虑困难。

同志们,咱们今天就要拼命往前冲,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大家别怕,跟着我!说完,杨卫东深吸一口气,猛然跨步抱住围墙拐角,手指紧紧抠在砖块缝隙间。

随即,杨卫东伸出左脚探了探,一脚果断踩下去。万幸的是,脚刚好卡在墙边的一块大石头里。他将另一只脚顺势往前一跨,悬在半空中的身子霎时敏捷地翻了过去。

胆大心细,沉着冷静。二十二名军人终于先后翻过大坝。脚底踩到了泥土,大家才感到了刚才那一幕的惊险。

接着杨卫东命令全体队员:不要松劲,继续赶路。

小分队风雨兼程,继续前行。

前面说到,李亚洲的队伍与王毅的武警部队在同一方向向震中汶川疾进。

就在李亚洲的队伍离开古尔沟镇四个小时后,王毅的队伍于13日深夜1时也到达这里。到此时,这支队伍已经快速行进九个小时了。

这是马尔康通往汶川的唯一通道,不过这一关,他们就无法到达震中汶川。

四小时前发生在李亚洲他们身上的一幕,此时又翻版在了王毅他们身上。

严重的山体滑坡堵住了前进的道路,被砸烂的汽车横七竖八地翻在路边,像捏瘪了的易拉罐,遇难者的遗体隆不忍睹。

由于当时已是深夜,是连夜前进,还是天亮再走,艰难的抉择摆在了参谋长王毅的面前。

王毅意识到,前面将是一条险象环生的生死之路,会有无数的塌方、断桥和泥石流,但他更想到,这又是一条十万火急的救命之路,它连着无数废墟下的焦急、渴望和呼唤!连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揪着的心!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庋、用最短的时间赶到汶川!

生命大于天,使命重如山!

关键时刻,王毅果断决策:决不半途而废,徒步进军汶川。

让我们对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顿生敬意的是,三支队伍,不管是指挥者,还是普通士兵,在生死时刻表现得都是如此果断、勇敢,体现了军人本色。

王毅决定,车辆和重型设备留人就地看管,现有人员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两百人由党员和骨干组成突击队,携带必需的压缩干粮、水和抢险工具,徒步前进,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一切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汶川;其余官兵合成第二梯队,就近转入理县抢险救灾,随后开赴汶川。

巾帼不让须眉!官兵们争着要上,十名女兵一听没有她们,就跟王毅急了:参谋长,我们也是战士,受伤的群众更需要医护人员。

王毅同意了女兵们的请求。她们大多是医护人员,抢险救灾现场,她们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但她们能经受得了这非同寻常的考验吗?

突击队迅速完成编组,王毅对突击队员们说: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要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

五人一组,十人一队,拉大距离,快步前进!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王毅不停地下达命令。

此时,路上到处都是塌方,70%以上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加之连续的大雨,救援人员迎着6级狂风,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

伴随着频发的余震,顶着不断滑落的巨石,穿着被大雨淋透的衣服,突击队员们艰难地向汶川开进。

这里太危险了!

这里已经无路可走了!

在刚刚地震过的山坡上,官兵们一边用铁铲清障,一边艰难地前行。震后的黑夜里充满着莫名的恐怖,大雨还在下,雷电带着骇人的巨响撕破天空,耳边不时传来山体滑坡的隆隆声和巨石滚落到河心的巨大撞击声。大雨浸泡后的山坡又陡又滑,稍不留神,就会失足跌入脚下的峡谷。

注意安全!每小组最后一名战士负责观察地形,小心山石滑落!为了鼓舞士气,王毅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参谋长,快跑!在通过一处危险路段时,走在他身后的通信参谋何亚国发现一块大石头滑落下来,大声疾呼。

王毅闻声猛地向前跨冉一步,就在同时,一块大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

王毅回头一看,石头的落点正是他刚刚停留过的地方。又一次死里逃生。

有惊无险,大家的手里都暗暗地捏了一把汗。

冲过这个险段后,王毅让部队慢下来喘口气。

这时,王毅想应该给老婆孩子留句话,就在手机里给女儿写了一条短信:女儿,爸爸正在去汶川的路上,走的时候没来得及告诉你们,如果爸爸回不来了;你一定要坚强,要替爸爸照顾好妈妈。

快跟上,不要掉队!夜幕中,突击队员们每组一把手电筒,在微弱的光亮下踏着泥泞勇敢地前进,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令人掉队。

就在王毅他们到达古尔沟镇后十五分钟,即13日深夜1时15分,一条信息让人们兴奋起来。

通过近十一个小时的努力,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与汶川县县委书记王斌终于通过卫星电话取得了联系。

王斌哽咽地报告,汶川县威州镇、绵魇镇农民群众的房屋大部分倒塌,汶川县城部分房屋倒塌、大部分房屋出现险情,县城三万余人在避难场所不敢回家。地震震中的映秀、漩口、卧龙三镇至今仍无一点信息,通信、交通完全中断。

王斌还报告,汶川急需通过空投方式解决帐篷、食品、药品和卫星通信设备,急需医务人员空降到现场抢救受伤群众。

幸存的汶川县县委书记王斌在电话中艰难地传出了一线生的信息,让大家感到了汶川的脉动。但这太微弱了,且稍纵即逝。此后,又是漫长、绝望、不安的寂静。寂静得令人窒息。

此时此刻,三支队伍在与死神赛跑。

面对艰难,杨卫东带着突击队风雨兼程、继续前行。路上到处摆着被巨石砸得面目全非的汽车,杨卫东不小心撞在一辆车上,车灯随即闪烁几下。借着灯光,他看了看表,此时已是13日凌晨3时。

出发五个多小时了。杨卫东决定先向指挥部汇报—下情况。

与团首长、军首长联系,向他们汇报情况。杨卫东命令通信兵。

报告,没有信号。

继续与团首长、军首长联系!杨卫东继续向后传话。

报告,还是没有信号。

随后,他们又多次用携带酌卫星电话与指挥部联系,却始终无法联系上。

没有信号,只有不停地前进。

而自打杨卫东带着突击队向汶川疾进后,军长许勇几乎是在指挥部里数着时间过,时间论秒计算。他心急如焚,已经整整五个小时了,居然还没有突击队的任何消息。

雨越下越大,山上滚石飞落,地下泥泞陷脚。

不久后,杨卫东他们到达白云顶隧道口。隧道口困着五十多人,其中还有外国游客。

跟着解放军走!沿途有很多向都江堰方向行进的受灾群众,一看到解放军,大家立即转向跟随。

惊慌失措的受困群众对杨卫东他们的出现喜极而泣。

对于群众的请求,杨卫东是无法答应的。因为突击队的任务是继续、继续、继续尽快赶路。当队伍前行至第二处隧道口时,杨卫东发现一块空地,有几个施工棚,相对安全,便劝说大家留下,等待救援。

杨卫东带领突击队继续疾进。

地震摧毁了公路,也摧残了群山,昔日满山翠绿,现在满目疮痍。那山,像被巨手撕扯过一样,裂变成绿、黄、灰组成的杂糅图案。

突击队继续前行。战士们脚上血泡累累,好想停下歇息,但他们知道,一旦停下,也许再也站不起来。战士们相互搀扶着,谁走不动了,大家就冲着他猛吼:加油,冲啊!

前方又是一个隧道,隐约能看见上方友谊隧道几个字。隧道两壁开裂、公路七拱八翘,余震又袭来,洞顶不停塌方。从长长的隧道中穿行,战士们随时可能遭遇塌顶被活埋,但此处不能翻山,隧道是通往映秀的必经之路。

就算牺牲在里面,也得给我冲!杨卫东一声大吼。为避免伤亡过大,队伍被迫分散。靠着微弱的手电光,伴着身后不断的塌方声,战士们一个接一个跑进隧道。

突然,隧道里传来巨大轰鸣声,隧道内再次严重塌方……

此时,时针指向13日凌晨3时50分。

李亚洲副司令带着他的队伍历尽险途,最先突进三十多公里。浑身湿透、满身泥浆的他们到达了理县县城。

这时的李亚洲顾不得换下湿透的衣服,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泥水,立即召集军地领导了解理县受灾情况,安排部署当地民共投入救灾工作。同时,他命令迅即组成两个抢修道路的民兵突击队,一路向汶川开进,一路折回古尔沟方向进行抢修道路的战斗。

凌晨5时多,天色微亮,将军才坐进车里休息。省军区政治部干事谭万洪给他端来一碗方便面,过一会儿来取碗时看见,李亚洲副司令已端着方便面睡得很香很香……

渐渐地,天空开始显现亮色,大雨也收敛成淅沥的中雨。

13日清晨6时,李亚洲率领队伍继续出发,再次徒步向汶川行进。

13日清晨6时,杨卫东率领的突击队已经到达寿江大桥。桥已断裂,沿途道路塌陷更是严重。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杨卫东让通信兵打开卫星电话与部队联系。可联络了二十分钟,毫无信号。

就在即将灰心的时候,气若游丝的信号传来一点根本不能听清楚的声音。而这似通非通的信号根本无法汇报这一路所见的严重灾情,根本不能告诉指挥部这一路的险象环生!

同样,指挥部除了知道了突击队基本安全之外,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指挥部焦急万分!

突击队理解指挥部的焦急,就像指挥部理解突击队的危险一样。这一夜,谁都无眠。

13日早上7时,温家宝总理来到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汶川那边有没有消息?总理第一句话就这么问。

帐篷内一片寂静。无人回答。

温家宝的眼神里平添更多忧郁,眉头更加紧锁。

现在,全国人民,世界人民,都在关心着汶川。

更让人揪心的是,汶川及周围的茂县、北川等地,一时间音信皆无。

两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小时过去了,十个小时过去了……

那里的灾情究竟如何?

几十万受灾受困群众的情况到底怎样?

救援何时才能抵达汶川?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慢得揪心。时间一分一秒,快得心悸!

突击队没有消息传来,汶川依旧静悄悄。

情势严峻!

越来越严峻!

5月13日10时。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

带上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再向汶川进军!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对着电话大声命令。

电话此起彼伏,因为通信困难,所有的参谋人员都在声嘶力竭地对着电话喊话。

不管将军还是士兵,告诉大家,谁先到就给谁立功!李世明的嗓门也越来越大,焦点在汶州,制高点也在汶川,关键的关键在汶川,你们要连夜出发,进入汶川!

军区司令员急了乙急出这样的动员是少有的。因为他刚刚接到中央军委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必须在13号当日到达汶川——这是死命令!

上将无退路。

于是一声高过一声的将令火速往下传,于是一支支精兵动若风发。

联合指挥部的电话几乎在同一时间响起。

空中、陆上、水上,三军部队一个个抢险计划纷至沓来。

中午,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到指挥部,对部队的指示依然铁板一块:没有第二种选择,必须多方向疾进,以最快速度、不惜一切代价抵达重灾区!

两架黑鹰再次冒雨起飞,在雨雾中向汶川飞去。到了汶川上空,依然是能见度低,依然是找不到降落点,但陆航官兵并没有放弃。他们明白,一箱箱灾区群众急需的食品、通信设备等救灾物资已运抵凤凰山机场,承载着受灾群众的热切盼望。

而此时,指挥部里,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处于高度亢奋的许勇,头脑像飞轮一样运转。

焦急显然不是办法。这位49岁的将军暗暗命令自己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深思、深思、再深思。深厚扎实的综合军事素养,最终在关键时刻赐予了他灵感。他想到了水路!从都江堰沿岷江溯流而上,过了紫坪铺水库,上游就是映秀镇。如果从水路进去,再沿江边跋涉,一定可以打出一条快捷的通道!许勇命令工兵团火速运来三只冲锋舟,从水路突进震中。

就在许勇想到这一点时,于12时30分冲进一片废墟的汶川县映秀镇的杨卫东和他的突击队,传回了重要消息!

到达映秀镇后,杨卫东向被困在映秀镇酌阿坝州副秘书长了解灾情,立即命令通信兵拨通卫星电话报告情况。

打师部,不通;

打军部,还是不通。

杨卫东当机立断,直接将电话拨通了军区作战部的电话,第一时间报告了映秀镇的灾情:这里灾情非常严重,急需人员和装备救援……

这条消息就像拨开乌云透出的一束弧光,让重灾区的情况初为人知,为中央的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行政区划归阿坝州管辖的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的汶川县映秀镇,是真正的震中!映秀镇距离汶川县城有六十多公里,而距都江堰仅三十余公里!

这一消息,更激起了许勇军长心中的战斗激情和力量。他毅然决定靠前指挥,亲自到第一线去,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一条生命通道。

而此时,杨卫东和他的战友们已是饥困交加,而面对哭号求助的灾区群众,他们又将身上仅存的干粮和水全部送给了伤员、老人和儿童。

13日下午4时30分,许勇带领精心挑选的三十三人突击队开始向震中挺进。

也就在这一时间,杨卫东带领的突击队到达了震中,而向汶川震中疾进的队伍仍然为三支。

就在十五分钟前,王毅的队伍一路疾驰至车皮沟时,由于长时间山水、雨水的浸泡,前面一道十米多宽的泥石流挡住了去路。面对险阻,王毅和连长白文汉率先跳进泥水中,两百名先遣队员随后一个接一个地手拉手,瞠着齐腰深的泥石流艰难前行。泥石流中的碎石、杂木不停地击打着官兵们的身体,当官兵们忍着疼痛闯过了这道鬼门关时,个个都成了泥人。

危险是相同的,已经出发的许勇也不例外。与李亚洲、王毅和杨卫东他们有所不同的是,许勇他们这支队伍有较长时间是在水上疾进。

三十三人突击队赶到紫坪铺水库时,借着天色才看清,大坝出现了裂缝,两岸山体滑坡,巨石飞滚,溅起冲天的浪花,令人心惊不已。直通水库渡场的山道也被滑坡阻断,要把重达千斤的冲锋舟运下去,除非铁臂巨人。先前赶到的阿坝州委书记此刻站在山腰,正焦急等待着。

上,还是不上?

随行人员担心地说,军长,实在是太危险了,另想办法吧!

雨越下越大,余震接二连三,泥石从人们身后滚滚落下。

此时此刻,被困的群众茌等待救援的脚步,党中央在等待灾区的消息,全国人民在盼望着解放军的身影出现在重灾区,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生命在发出救命的呼唤啊……

哪怕前面是刀丛剑林,也只能拼死一闯!

风雨中,许勇沉默片刻,吼—了一声:走!

于是,许勇率领战士们齐声呐喊着往水库边冲去。

许勇他们奋力地拖着冲锋舟,手磨出了泡,肩磨出了血,终于将冲锋舟抬到了水库边上。

许勇马上跳了上去,船刚刚启动,突然,一名参谋猛地将许勇扑倒:军长小心!

原来,一块巨石咆哮着从山坡滚下,溅起冲天大浪,三只冲锋舟被高高抛起,差点儿被掀翻。

随行人员再次劝许勇军长别去了,另想他法。许勇却黑着脸说:只知道躲进战壕的人,只有资格等死,继续开!

水面怒涛汹涌,两岸轰鸣如雷。湖面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尽管操纵员左冲右突,最前面的船还是好几次差点撞上迎面而来的断树、浮木,船体被一次次抛起,又一次次落下,犹如腾空的赛车。

余震激落的飞石不断滚下,随时都会给船上的人造成致命一击。其艰难、危险,可以想象,又难以想象!

许勇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他警惕地观察着两岸和前方,沉着冷静地指挥三只冲锋舟冒险前行。在一个狭窄的隘口,冲锋舟几乎是从漫天的沙雨石流中冲过去的。一块上百吨的巨石突然滚人湖中,刹那间,一股大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冲击波,所有人都被高高抛起,惊出一身冷汗。

18时15分,前方水流越来越湍急,险滩遍布,一眼望不到头的乱石滩,挡住了冲锋舟的去路。

许勇命令,弃舟上岸。

随后,许勇指挥小分队在靠近漩口铝厂的地方登陆,徒步前进。

爬到岸边,许勇才发现,这最后六公里,根本没有路。眼前一座连接两山的桥也断为两半,悬在离水面二三十米的地方。这里离映秀镇仅六公里,但由于这里70%以上路面遭到破坏,桥梁全部被毁,行进路上到处都是塌方,最长距离的两处达两百多米。

下!许勇顺着桥墩滑下,又攀上悬崖。

混石流早已湮没了悬崖上的路面,有的路基整段整段地被塌下的山体推进江中。侦察兵出身的许勇在巨石的缝隙中穿梭,队伍沿着军长踩出的路前行。将军那熟悉的身影,成了小分队的移动路标。

余震,暴雨。山体不时抖动,摇摇欲坠的石头随时可能滑落。

传我命令——贴紧悬崖,拉开距离!

贴紧悬崖,拉开距离!

一块石头滚来,战士吴华脚下一滑,许勇猛地把他死死拽住。

危险!身后的人冲了上来。一双手,两双手,大家的手拉在了一起……于是组成了一座钢铁长城!

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才是真正的军人。

巨石挡道,泥泞不堪,突击队只能按s形路线前进,行进速度无法加快。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不到百米的直线距离,却要绕行几百米。他们的鞋都灌满了泥浆。

许勇的鞋也几次陷入泥浆,他只好光着脚提着鞋前进,到了稍好的路面再穿上鞋走。

跟随许勇的几个年轻人都累得快挪不动步了,49岁的许勇却依然走得那么快。其实他也已经很累很累了,但他依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不愧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将军。

但是,作为这支战功赫赫的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许勇深知自己就是官兵的灵魂,更何况人命关天,万分火急,决不能有半点懈怠。平时,他一再告诫自己的部属:军人一旦受领任务,就是火箭点燃了发射器,任何一秒钟的误差,都会带来一生的悔恨。

在这无人的深山,在这没有道路的道路上,将军和士兵互相搀扶着,鼓励着,温暖着。山崖上,那艰难跃动的迷彩划出了一道生命的绿色,向着远方,向着人们牵挂的地方,蜿蜒推进。

六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两小时。

20时15分,许勇和小分队抵达映秀。当先期到达的杨卫东从一个个泥人中发现军长时,不禁吃了一惊。直到接过杨卫东递上的鞋,许勇也没想起,自己的鞋丢在走过的哪一段泥泞中了。

许勇将军,成为进入汶川境内的第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员。

废墟,废墟,还是废墟。将军双眉紧锁。

是啊,此时,这里,已经完全是人间地狱了。

夷为平地、像月球一样荒蛮诡异的县城,那少数没倒的房屋显得更扎眼,那种不可思议的矗立,就像房屋不屈的骷髅,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凌厉。

幸存的老百姓多数都逃上山避难。昏暗冷雨的废墟中,不断传来呻吟声、呼救声。

汶川县张副县长赶来向许勇军长报告:映秀受灾非常严重,常住人口五千多人,就有两千七百多人被埋进废墟。大量伤员急需救治,食品、饮用水、药品极度短缺……

而此时,在另一个方向,李亚洲和王毅的队伍正向汶川县城疾进。

王毅带领官兵们相互搀扶,边开路边前进。

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时就手脚并用,一步步爬着往上挪;下山时,大家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

战士刘强的脚被山上滑落的山石砸伤了,但他硬是咬紧牙关,一步也没有掉队。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

不久后,一座漫堤的水电站挡在了官兵们面前。又是一个生死的考验!

王毅没有犹豫,第一个下去探水情。站在冰冷的水中,王毅发现坝宽只有二十厘米,大水已经漫堤四十厘米,堤坝垂直高度约三百米,下面的水深不可测,水流湍急。王毅第一个勇敢地走了过去。大家跟在参谋长的身后,手挽着手,通过了这道鬼门关。

你们不能再往前走了,前面太危险!过了水电站,一座吊桥又横在突击队员们的面前。

这里是龙溪乡,距离汶川还有九公里。

当地村民得知子弟兵要赶到汶川救灾,纷纷跑来劝阻。村支书不无忧虑地对官兵们说:地震后,这座吊桥已经倾斜,成了危桥,你们千万不能冒险!

王毅上前几步仔细察看起地形:吊桥是木质结构,架设在悬崖峭壁之上,多年失修,岌岌可危,更何况经历了这场地震的破坏。王毅想,既然吊桥没有垮塌,就还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危险是有的,可危险并不能阻挡军人前进的步伐。

王毅试探着往前走——他竟然第一个走了过去。走!紧随其后,第二个,第三个……突击队员们一个个提心吊胆地穿过吊桥。好!全部通过!王毅查看自己队伍的人数,兴奋道。然而仔细一看,二十多个小时急行军之后的战友们,没有补充给养,他们一个个已经极度疲惫,尤其是女军医储燕的脸成了花脸——划伤后血流满面。其他女兵也好不到哪儿去,根本认不出张三还是李四。但她们如险象环生中的玫瑰,艰难而顽强地怒放着,与男队员们一样跋山涉水,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超极限考验,居然没有一个人掉队。

然而昨晚的急行军,有一幕让王毅不无心潮澎湃——

那是在王毅他们到一个羌寨时的事,当时部队正进行短暂休息。大家又累又饿,很多队员刚坐下就睡着了。得知王毅他们要到汶川去救灾,村民们把刚煮好的一锅粥端给他们,他们不喝,就拦着不让走,他们说:来了天灾,都在往外逃,你们当兵的却不要命地往里走,就以粥代酒,给你们壮行吧!这碗粥,王毅他们是含着泪喝下去的。一位羌族老大妈,说什么也要看着女战士把两个粽子吃下去,自己却转过身去,偷偷地舔粘在手上的米粒。一名胳膊上缠着黑纱的中年妇女,非要给部队带路,她说:我的丈夫和孩子都没了,我给你们带路,你们就能走快一些,多救出几个人,多保住几个家。

望着善良淳朴的群众,沉甸甸的责任感涌上王毅心头,他想: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人民养育了我们,人民有难,就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21时左右,王毅他们行进到距汶川不足五公里的桑坪电站,天又下起了滂沱大雨。

道路被泥石流和塌方彻底阻断,已经再没有路可走了。

王毅他们急忙找群众打听,一位村民告诉他们:到汶川县城,有一条古栈道,但多年没人走了,弄不好要丢命的。

这时,王毅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是路,我们就敢走!

这哪是路——悬在半空中,下面是汹涌的岷江,最窄的地方不到一尺,地震使栈道上落了一层厚厚的泥土,雨水一浇,又湿又滑,插在石壁中的木桩早已腐烂,只能紧贴石壁一步一步往前挪动。

还是我在前。王毅二话没说,走在最前面。就在他走到尽头时,脚踩的一根木桩突然咔嚓一声,断了!上面铺的石板咕咚一声掉进湍急的江中……只见王毅死死抓住一条树根,使尽全身力气,才踩到一根木桩——参谋长捡了一条命。战友们吓出一身冷汗。

短短不到两公里的栈道,突击队走了整整两个多小时。

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过去了,希望的曙光就在前头;王毅和队员们连连击掌,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给大家鼓劲加油。

继续前进,加快速度!王毅再次下达最后一道命令。两百名官兵斗志昂扬,精神抖擞。饥饿和疲劳已被他们抛在脑后,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挺进汶川,抢险救灾!浓浓的夜色中,他们冒死越过了一道道水坝、一座座危桥、一处处泥石流……

王毅他们已经生死挺进了三十一个小时!

5月13日23时15分,这是一个全国人民期盼的时刻—王毅带领的两百名突击队员到达汶川县城。他们因此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的救援部队。

此时此刻,武警部队灾区作战指挥部突然接到了来自汶川县城的声音——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用卫星电话报告了到达的消息:我部第一梯队两百名官兵经过三十一个小时,徒步强行军九十一公里,现已到达汶川县城并已展开抢险救援。现将汶川情况作如下汇报……

汶川有消息了!

这消息迅速传到中南海,传遍全中国。

温家宝的眼睛湿润了。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南海感叹一声:还是军队!

子弟兵救我们来了!劫后余生的汶川百姓见部队进入灾区,哽咽着奔走相告。王毅迅速察看灾情,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三个巡逻小分队对银行、油库等重点目标进行警戒,然后带领主要兵力展开救援。

龙溪小学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点,正在上课的师生被埋在瓦砾中。官兵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冒着余震的危险,钻进险象环生的废墟里,用手扒,用肩扛,在震后第一时间,从废墟里救出四十七条生命。

特殊的经历让王毅他们有了特殊的人生感悟,一个月后,王毅在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报告会上发言说:我永远也忘不了踏入汶川县城的那一刻,黑暗和寂静中,到处都是露宿街头的群众。由于极度的恐惧、悲伤和疲惫,他们已经发不出欢呼声了,但还是站着、坐着,用力地鼓掌。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难忘的掌声。这一刻,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什么是军人、什么是军人的责任!5月14日,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第一政治委员孟建柱、政治委员喻林祥签署命令,决定给予首批进入汶川县城的武警某部第一梯队两百名官兵通令嘉奖;15曰,武警部队再次签署通令,决定给抗震救灾中率部队首先进入汶川县城的某师参谋长王毅荣记二等功。

13日的夜已经越来越深了。

此时,王毅的队伍在汶川废墟里抢救着。

此时,李亚洲的队伍在急行军。

此时,许勇的队伍正在映秀的废墟里抢救着。

当然,此时从中南海到基层的各级领导,都紧张地工作着,为了同胞的生命。

映秀镇的夜晚飘荡着凄凉的气氛。

几个战士从残垣断壁中刨出—块门板,给他们的军长许勇搭了一张床。

劳累交加、身心疲惫的许勇,却久久无法人眠。他坐在火堆旁,一边烤着湿透的军装,一边思考着第二天的部署。但是,刚进映秀镇时的一幕总是不停地纷扰着他,挥之不去。在映秀小学的废墟中,正在寻找儿子的老教师王茂乾热泪盈眶、嘴唇战抖,昏暗中,那种苍老、无助与绝望剧烈地刺痛着许勇的心。一个月前,他19岁的儿子刚刚因病去世。他懂那种心如刀绞、痛到骨髓的感觉。他明白那种失去至亲骨肉的滋味。

此时这里,又有多少人间悲剧在复演?许勇把自己的悲伤深深地埋进心底,他知道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快地救出受灾群众,多救出一个人,就会少一分伤痛。

5月14日一大早,炮兵团四百多名官兵沿着许军长闯出来的生命线进入映秀。

而一夜未眠的许勇就指挥先期到达的官兵们展开了营救:他们手刨肩扛,救出九名幸存者;他们同时开始部署抢修道路,抢救受灾严重的乡村。

看到许勇打算就在这里展开救援时,有人建议,现在全国关注的焦点都在汶川县城,队伍应该快速向那里挺进才对。

我们是来救命救灾的!哪儿灾情最重,哪儿就是我们的战场!许勇一听就火了。

而李亚洲将军带领的队伍伴着一路大雨和一路余震,徒步行进五十八公里,于14日14时35分安全到达汶川县城,并通过卫星电话,报告了军区首长、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

穿越死亡之旅、成为最先到达汶川县城的第一位将军,李亚洲长舒了一口气,卷起裤腿,才发现脚上及小腿一排触目惊心的伤痕。这伤吓了大家一跳,但他习惯地笑笑,不提。来不及再歇一口气,满脸尘土、一身泥泞的李亚洲就直奔汶川县救灾指挥中心。

很快,以阿坝州州委副书记陈贵华为总指挥、李亚洲力副总指挥的汶川地区军警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成立。受军区首长委派,李亚洲全面指挥协调所有赴汶川地区部队,包括武警部队的抗震救灾工作。

在李亚洲等人的组织下,部队有序展开以挽救生命、运送物资、维护社会秩序、抢修道路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工作。部队官兵进入到了每一个受灾点,物资也送到了每一个受灾点。

老百姓对部队官兵拥护爱戴,每天都有人为部队送来腊肉等群众从自家废墟中扒出来的食物。不时会有老百姓询问:李副司令员的伤好了吗?

阿坝州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总指挥、阿坝州州委副书记陈贵华说,李亚洲率领部队及时进入汶川县城,为上级了解震中灾情、组织抗震救灾争取到了时间,使得汶川受灾群众有了依靠,对整个救灾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直到5月15日,李亚洲才有时间给地震发生以来一直联系不上的妻儿和远在老家的父母报平安。

老母亲在电话里问:听说你走了好长好长的路,累不累?

李亚洲笑着说:不累,习惯了。

李亚洲想起了2008年年初抗雪救灾时走过的那条冰雪覆盖的山路。他想起了自己三十多年前参军到西藏修机场时,用青春铺筑的那条天路。

记忆中的那些路,正如他挺进汶川的九十公里生死路,永远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就在李亚洲、王毅他们的队伍出发后不久,远在河南、被誉为铁军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也在向震中汶川疾进——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铁军正在野外驻训。在外驻训的三千余人以最短的时间全部集中归队。当时,红军师还没有接到命令,但他们已经做好奔赴灾区一线的准备。红军师党委连夜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他们最早的计划是全部摩托化开进。因为灾区道路破坏严重,最后决定空中运输、铁路运输和摩托化机动多路并进。那一夜,红军师的官兵通宵未眠,他们修订方案、调配兵力、准备物资。几乎是在接到命令的同时,红军师就组织先头部队出发了。

为了尽快到达灾区汶川,铁军选择了一条雪山路。摩托化机动翻越夹金山!

地震后的灾区余震不断,通往雪山的路时断时续,然而,为打通从西路进入汶川的生命线,铁军出发了!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铁军把摩托亿开进纵队分为三个梯队相继出发。

什么样的胆略什么样的魄力让铁军铤而走险,奋不顾身!是他们把人民的利益高高擎过头顶,是他们把任何艰难险阻踩在脚下,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

就是这支部队七十三年前作为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创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今天,在峡谷道路年内无法修复的情况下,铁军为了灾区人民,为了尽快到达理县、汶川,他们绕行雅安、夹金山、马尔康、理县,实施大迂回,开辟通向汶川的第二条救援通道。

14日早上的都江堰紫坪铺大坝上,旌旗猎猎,喊声震天。

根据军区要求,铁军先期到达的一千八百名官兵徒步向汶川开进,探明灾情,查明路况,为上级党委部署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猎猎战旗下,两位中将——军区叶爱群副司令员、杜恒岩副政委在为铁军将士壮行:铁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是红军的传人,军委首长决定,把挺进映秀、挺进峡谷、挺进汶川这一最艰巨、最危险、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这是党和人民对铁军的重托和信任。希望同志们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向党和人民交一份优秀的答卷!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坚决完成任务!率队出征的师长杨剑和官兵们热血沸腾,排山倒海般的声音在山谷和大坝上回荡。

师长杨剑登上一块巨石动员,他的动员简短有力:党和人民把最艰苦、最危险、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铁军官兵最大的勉励和信任,我们一定坚决完成任务,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排山倒海的声音在空旷的山谷和大坝上久久回荡。

杨剑师长坚毅地带领第一梯队出发了。头上是不断滚落的山石,脚下是泥泞难行的山路,一边是翻滚咆哮的岷江,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次生死考验。

在前往映秀镇途中,杨剑师长他们先后经历了十三处泥石流、二十多处塌方滑坡、十五次余震。在历时十多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后,铁军来了的大旗插到了映秀镇这片大地上。幸存的祥众禁不住热泪盈眶,一位老人激动地握着杨师长的手说:猴子都过不去的地方,你们硬是爬过来了,子弟兵真是我们的大救星啊!

映秀镇灾情严重,前方灾情不明。杨剑当即决定,大部分兵力留下来展开紧急救援,所属某团团长杨恩红率领三百人的突击队继续向汶川方向开进。

从映秀到汶川的通道已经没有了,加上余震频发、山石滚落,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死亡大峡谷。当听说部队要继续向里开进时,地方领导纷纷劝阻。

一位镇干部对铁军说:这条峡谷山高路险,泥石流频发,平均每天都有十五至二十个逃命的人遭遇不幸,你们万万不可进去。

里面的人生死不明,我们的脚步就无法歇停。为了灾区人民,我们情愿以命换命!

官兵们的回答荡气回肠。

于是,铁军官兵们在乱石中穿行,在惊涛中历险。

在离银杏乡不远处的江面上有一座长两百米的铁索桥,桥面被震得塌掉一边,桥板全部散落,仅剩两根铁索颤颤悠悠。过桥时手里攥一根冰冷湿滑,脚下踩一根摇摇晃晃,咆哮的江水疯狂肆虐,落下江去绝无生还可能。

官兵们双手鲜血淋漓,脚板和膝盖磨破了;却仍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

很快,银杏有了铁军,桃关有了铁军,汶川县城有了铁军……

铁军来了!受灾群众禁不住喜极而泣,奔走相告。随后,解放军和武警各部队多路冒险并进,于14日凌晨和上午陆续开进汶川。至此,汶川的生命通道开始打开,希望在一分一秒地增加……

打通生命线

强烈的大地震使灾区断水断电,道路被毁。

没有路,大型装备就进不来;

没有路,大型救援就无法实施;

没有路,那些被重压在坍塌物里的生命就得不到及时救助。

于是,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指挥下,打通交通运输生命线,成为部队抗震救灾的一场具有非凡意义的攻坚战。

空中运送、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徒步强行军、水路突进……

不论是由官兵们身体组成的一条条草绿色生命通道,还是由空军、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组成的空中通道,以及工程部队、武警水电部队、舟桥部队官兵们建起的陆上通道和水上通道,每一种方式都是灾区人民极其珍贵的生命通道。

在崎岖山路上,机械的轰鸣声、指挥员的口令声和钢钎、铁锹与顽石碰撞发出的叮叮咚咚声,汇成了雄浑激昂的抢通生命通道的交响曲……

一条条生命通道的抢通,扫清了救援大部队全速进入灾区的障碍。

一处处无助等待的地方,盼来了救援官兵,升起了生命希望。

正因为有了生命通道,从城市到村镇,从一个个震后孤岛到一处处重灾区,部队官兵连续奋战一百七十多个小时,在深山间、在密林里,从残垣断壁中,从一座座废墟底下,寻找着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

一百零四小时,26岁的贺晨曦成功获救;

一百六十四小时,61岁的老人李明翠获救;

一百九十六小时,61岁的老人王友琼获救;

两百十六小时,35岁的电厂女工崔昌会获救……

路,至关重要。

温总理指示说,要尽快打通通往重灾区的道路!

指挥部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道路!

现在讲述的还是隶属于许勇那个集团军的部队的故事。

时间再次回到刻骨铭心的5月12日。当日18时,正在高原驻训的工兵团接到命令:即刻赶赴汶川县抗震救灾。克服任何困难、不讲一点条件,全团当晚星夜兼程。

5月13日,在许勇带领的三十三人的突击队出发后,该集团军炮兵团政委何洪田也奉命率两百名官兵将道路打通至紫坪铺水库大坝,并在大坝左岸抢建临时码头,为大部队从水路突人映秀建立出发阵地。随后,他又带领官兵乘冲锋舟,突进漩口,急行军六公里赶到映秀。此后,源源赶到的官兵沿此道路进入,成为震中救灾的主力部队。

为打通水陆两个通道,让更多官兵和大型装备进入映秀实施救援,该集团军工兵团官兵昼夜兼程,克服雨夜路滑等闲难,于5月14日16时全部抵达指定位置,在紫坪铺水库前集结完毕。

紫坪铺,岷江上游一个普通的地方,于2003年建成了一座造福于民、润泽万方的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后,现在又成了南线救援部队的桥头堡,他们在此实施着集团军制订下达的水陆并进计划。

5月15日黎明时分,工兵团开始铺架漕渡门桥——种重达数吨,钢结构,在水面上可以迅速形成通过大型机械设备的较稳固浮物。

要驾驶这么大一个诺亚方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的岷江峡谷,飞石不断,遍布暗礁,湍急的江水夹杂着漂浮物飞奔而下,稍不注意,就会舟翻人亡。

毕业于长沙工程兵学院的兰江鸿,是该团舟桥营营长,但在进人工程施工时,他的技术职务是门桥长。架漕渡门桥不复杂,但有风险;很简单,但需要速度。两个小时后,四个载重八十吨的漕渡门桥结扣而成。不少官兵的手掌被剐破,血流不止。为防止因浅滩多、流速大、地形生疏造成门桥搁浅,官兵们用冲锋舟反复进行探路,确定了一条固定航线。

15日8时许,兰江鸿箭步跃上门桥,洪声下号令:离岸!

钩篙手利索地将钩篙插入水中,奋力一推,承载着重型工程机械和救灾物资的生命之舟起航了。两艘汽艇,一前一后牵引、顶推着门桥逆流而上。

霭霭晨雾中,清风掠过江面,让挺立在船头的兰江鸿打了一个寒战。

很快,门桥钻入一片大峡谷,岷江两岸绝壁如斧劈刀削,风光似鬼斧神工。正当大家被这雄峻险美的风光吸引时,余震再次发生。两岸岩壁的巨石抖落,呼啸着砸向江面,溅起数丈高的浪花。

好险!正当以为躲过了这一险情时,不料,汽艇操作手心一慌、手一偏,汽艇发生偏离,陷入了湍急的漩涡中,剧烈晃动着,被汹涌的江水甩向左侧山壁。

快解开汽艇钢索!兰江鸿一声大吼。汽艇操作手闻声迅速解开牵引着门桥的钢索,开足马力稳住艇身并转向,汽艇终于从漩涡中挣脱出来。

一路险情不明,官兵们沉着应对,一次次化险为夷。三个小时后,门桥顺利抵达开设在阿坝铝厂的临时码头。

可水流太急,没法靠岸,水机连战士卢琨一急之下跳上岸使劲拉紧纤绳。门桥成功靠岸,他却感到脚底剧痛,低头一看,一根铁钉深深刺进脚掌。

听说解放军开来了救命船只,受困群众立即围过来。官兵们按照重伤员、轻伤员、老人、妇女儿童的顺序,组织他们登上门桥。第一趟,就运出受困群众六百多人。

救灾物资急等运进,受困群众急等救治,官兵们昼夜不停驾驶着四艘漕渡门桥穿行在岷江峡谷中。脚天天泡在汪水里,官兵们很快出现烂脚、烂裆,但无_人退缩。

公路遭到颠覆性的破坏,原来的公路高架桥落入了几百米的深渊,一时难以修复。天公偏又不作美,余震不断发生、泥石流任性肆虐。近在咫尺,可灾区群众与不断增加的伤员还是出不来;触目皆是,但一支又一支的救援队伍、一批又一批的救援物资还是进不去!漩口几乎要被压塌了。

17日18时前必须打通!这是死命令!

15日中午,工兵团八百多名官兵和炮兵团两百名官兵南北夹击,合力抢修最后六公里的陆路。

南面,工兵团团长王健带领官兵奋战不息。

北面,炮兵团官兵在政委带领下艰苦作战。

南面,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十余辆工程机械同时展开作业,马达轰鸣震响。

北面,铁锹、铲子,官兵们一刻不息,挥汗如雨。

两个团的官兵顶风冒雨,迎着余震中滚滚的山石,在六处近千米长的滑坡路段上,艰难地挖淤泥、推巨石、垫路基。多少次,刚清出一段路面,又被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吞没,官兵们毫不气馁,操起工具又冲上去。团长王健多次与巨石擦肩而过,但他从未后退半步。参谋长唐兵规定操作手两班倒、多休息,自己却站在驾驶室旁随时提醒驾驶员,连碗方便面都顾不上吃。

人忙起来,连疲劳与饥饿的时间都没有。

但,可恶的天气却以逸待劳,不放过一点作恶的机会。眼看道路就要打通,一块巨石成为拦路虎,巨石周围塞满厚厚的泥浆,工兵团的推土机都拿它没办法。机器没办法,人上。官兵们纷纷脱下雨衣,拿起工具跳下泥潭,一铲一铲把泥浆铲掉,挖空巨石下的泥土,然后众人合力,巨石终于被撼动了。

路,一寸一寸地在延伸。但不合时宜的雨,却下个不停。泥石流再次冲下造成塌方,淹没了刚才的所有辛劳。

5月17日,许勇迅速赶到现场。

今天下午6点能否全线打通?许勇问他的工兵处长。

工兵处长说:我们本来可以提前修好的,谁知余震后又滚下成吨重的大石头,堆了几百米……

我不问过程,我只要你6点准时通车这个结果!许勇厉声打断。

是!工兵处长答道。

作为军长的许勇,他着急啊!当他第一时间看到映秀镇——这个曾径宛若世外桃源的小镇变成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多少生命挣扎在死亡边缘等待救援时,那惨烈情形深深震撼着身为将军的他,让他更深切地领会着生命线的含义。当时,在与先期到达的二十二人突击队会合后,将军立即组织官兵就地展开救援工作。可是,路,还是路,原本应是通途,现在却从中作梗。外面的救援物资运不进来,里面受灾群众送不出去,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极度短缺。大型机械运不进来,轻装快速赶来的部队,只携带了简单的工具,用铁锹铲、用手刨显然不能解当前救援行动的燃眉之急。后勤补给更是难以维系。虽然有直升机空运,但比起需求,简直是杯水车薪。部队官兵已几天吃不饱肚子了,三十个人才能领到四瓶矿泉水。饥饿困乏的战士们只好去接山上流下来的泉水,这在污染严重的灾区是相当危险的。

看到工兵处长跑步离开,许勇的心情也非常复杂。他何尝不知,为抢通这条临时公路,先期到达的炮兵团与随后赶来的工兵团的官兵们已经精疲力竭。一些士兵在等待爆破的间隙,就躺在路边的碎石泥浆里睡着了他们的手上脚上全是血泡,他们的肚子里却没有填过一顿热饭。有的战士从投入救灾以来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双眼血红,神色瞧悴,可他们还是一刻不停地奋战在第一线。他心疼,不忍,但他没有权力在这个时候心软。只有让这条路活起来,灾区人民才能活出来!这是一条关系到几千名老百姓安危的生命通道啊。必须让官兵们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必须让部队发挥更大的战斗力!

必须不讲任何条件地打通道路。从都江堰沿岷江,经漩口,过映秀,到汶川约有九十公里路程。这里曾于2007年建成通车了都汶高速,全程八十二公里,使两地之间仅需一个多小时便能沟通。但现在,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在仔细勘察后,许勇果断决定:暂时封锁道路,放足炸药,强行炸开通道!

炸药雷管紧急运上,工兵们大胆心细加快作业。

一,二,三!在整齐的号子声中,数十名官兵一齐发力,轰隆一声巨响,山石终于滚落山谷,全线道路就此抢通。工兵团和炮兵团官兵在五公里长的战线上,挥动镐锹,奋战五十多个小时,共挖14.8万立方米,成功在规定时限完成了上级赋予的生命线抢通任务。

就这样,新的生命通道在战士们的手中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希望在一米一米地向灾区抵近。

经过几十个小时不间断的艰苦努力,17日下午5点30分,由都江堰市通往重灾区映秀镇的生命通道终于全线打通了!

公路沿线一片欢腾,战士们的泪水,和着汗水、雨水一起尽情流淌。

20点,第一批军车开进映秀,听见马达的轰鸣声,看到耀眼的车灯,整个映秀镇沸腾了。

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

被困五天五夜的群众呼喊着、奔跑着,拥上前来,把车队围得严严实实。几天来苦苦支撑的映秀镇镇长蒋青林,望着载有几十名伤员的军车缓缓驶向山外,泪水夺眶而出:路通了映秀有救了!

道路打通的消息传到指挥部,军委首长称赞他们: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就在紧锣密鼓打通南线紫坪铺码头一铝场渡口一映秀镇的水路、陆路生命线的时候,西线,也正经历着同样的战事。军分区、人武部组织强大的民兵力量和后续赶来的兄弟部队一起,历经艰辛,于15日贯通了马尔康一理县一汶川一线。

5月15日,另一支武警部队的救援探险小分队也从映秀向汶川县城迸发。

这天,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上将再一次向武警四川总队下令,必须以最短的时间,从映秀出发打通向汶川的生命通道。

武警四川总队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成都武警指挥学院。

正在映秀抗震救灾的成都武警指挥学院从两千多名干部学员中挑选出六名强悍的勇士,组成六人救援探险小分队。这六名队员由三名教员和三名学生组成,教员有政委马毅,干事熊先浩、王林,学生有刘可、乔志平、赵新云。

15日下午5时,六勇士带上药品、急救包、干粮和水紧急出发了。

出发前,指挥学院院长余成拉着马毅的手,沉重地说:几支兄弟部队都对这条路探险过。由于严重塌方,道路艰险,都退回来了。我希望你们能完成任务!一定要活着回来!

沿着岷江逆流而上的213国道和317国道基本坍塌,走出映秀镇街口,严重的山体滑坡已把公路拦腰截断。余震中随时都有石头翻滚下来。王林负责联络,马毅政委负责全面指挥,熊先浩负责摄像,记录地貌和灾情,三名勇敢的学员背好装备,注意观察山体震动。出发不到三公里,他们就遇到了余震,乱石飞滚而来……

这时,一些志愿者纷纷撤回!马政委跟大家强调:我们最紧要的任务是把路探准,给首长提供救灾的决策依据,我们一定要勇敢而科学地完成任务!并给大家示范科学的行走姿势。

他们在爬行中不时发现路边有很多车辆,被乱石埋在下面。他们都要想办法看看车里人是否还活着,在映秀通往汶川的八公里处,六勇士从废墟堆里刨出了七辆车,但车里人都遇难了。六勇士不时从身边遇难者的遗体前爬过。艰难的前行中,他们就一个信念:打通这条生命线!

三公里过去了,七公里过去了,不管是行走还是爬行,他们的行进速度一刻比一刻加快。一路通过卫星电话,断断续续向映秀汇报情况。

六勇士一路行走到银杏乡,看到这里房屋倒塌,乡亲们惊恐万分。见到武警官兵到来,乡亲们如盼到救星,纷纷拥至武警们身前。

马政委把乡亲们集合到一块,郑重地对他们说:乡亲们,我知道你们受苦了你们放心,党和政府—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来解救你们,给你们送药品和物资,你们不要惊慌,先待在原地。说完便叮嘱村干部维持秩序,安抚群众,并教授他们一些急救知识,留下一些药品。

时间有限,他们还要继续赶路,尽快探清前方的情况,他们在银杏乡只做简短停留就开始了赶路。来到下一个乡镇桃关乡,桃关乡同样受灾严重,情况跟当初进入银杏乡时一模一样。勇士们在给乡亲们做了安抚工作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路。过了桃关乡,来到岷江大桥。眼前的岷江大桥已被震得摇摇欲坠,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怎么办?

游过岷江去吗?

但是现在特别需要保持体力。

最后,他们采用险招,六人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大桥,手拉手,一路艰险终于到了对岸。

当大家庆幸逃过了一劫时,余震又来了,此时他们正站在岸边山脚下,余震导致山体抖动,从山上滚落的飞石夹杂着泥土汹涌地往下坠,勇士们无处可逃,只能在飞石下艰难地躲闪着,他们身上都多处被碰伤擦伤。余震过后,大家发现熊先浩被埋在一堆泥石中,只露出了个头痛苦地呻吟着,大家齐心协力将他从泥石中解救出来。

可熊先浩固执地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他说:不要管我!你们继续赶路,我跟着你们只会连累你们,前方的乡亲还盼着你们,指挥部更急需你们报告灾情,你们快走!

怎么劝也没用,最后其他五个人硬是将熊先浩抬着上了路。

继续前行,来到一条隧道前,隧道口被山体滑坡的飞石封住了;他们的前行又曼到了阻挡。如果不通过隧道,就意味着要翻越一座大山。但山上已滑坡,无路可走。他们只好将封住的隧道口掘出一个小洞,马政委带头钻了进去,大家打起手电,在黑暗中摸索前进。隧道里偶有滞留的汽车和行人,马政委给这些人分了些干粮和矿泉水,告诉他们,一定要坚持,后面的救援部队马上就会赶来。走出隧道,他们来到下羊店乡。

在那里做完安抚工作后,勇士们正欲继续赶路,沿途一个危房内,传来一个小女孩的求救声:叔叔,救救我!

六人循声而去,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双腿被坍塌的空心板压住了,女孩不停地哭泣。见此情景,他们急忙用尽全力将空心板抬起,救出了女孩,并将她送到乡医院抢救。

5月16日23时,一行六人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到达汶川,圆满地完成了探路查灾情的任务,他们沿途共救治群众两百三十余人。

让我感动不已的是,5月29日熊先浩苏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只要能救出震区一位父老乡亲,我就是牺牲了也无所谓。

在这里,我还要讲述武警水电和交通部队打通抢通生命线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武警水电三总队九支队狮子坪项目部一百三十名官兵的——

5月12日上午,武警水电三总队总工程师陶然大校从成都出发来阿坝州理县狮子坪水电站项目部蹲点检查工作。刚放下行李,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发生后,武警水电九支队副支队长、狮子坪水电站项目部主任李川立即查找人员,检查设备,展开自救。半个多小时后,确定项目部除营房全部震裂,人员设备完好无损。

震后一个小时,陶然与李川共同主持召开项目部全体干部会议,决定立即由中队长王安军带领部分官兵及设备从驻地古尔沟出发,沿317国道向东推进至理县,疏通道路并及时救助受困群众。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和果断的决定!

通信中断,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

震中在哪儿?灾情怎样?一切的一切,一无所知。

更何况没有接到上级的明确指令,擅自行动,这是军中大忌,后果显而易见。

但陶然与李川顾不了那么多了。灾情就是命令!

实际上,此对震中汶川通往外界的三条公路——西线国道317线马尔康至汶川段、南线国道317线汶川至都江堰段、北线国道213线汶川至茂县段瞬间被毁,万山丛中,面积广大的汶川大动脉被生生切断,大量人员失踪,大量百姓受伤,大量群众在寒风冷雨中无栖身之所。

连接汶川至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317国道,修建在邛崃山脉的半山腰上,上边是陡峭的山崖,下边是杂谷脑河湍急的河水,山路崎岖,如羊肠盘绕。地震发生以前,这里就时常塌方飞石,过往车辆、行人无不小心翼翼。

这里一半以上的路面被垮塌的山体掩埋,大部分路基严重撕裂,最大的裂缝长达一百多米,深达一两米。由于余震不断,不时有巨石从山上滚落,一阵风刮过,都会让碎裂的山体再次垮塌,如果稍不留心,向死神夺路的官兵不是被飞石击中,就是被因机械轰鸣扰动而滑落的塌方掩埋。

虽然前方的道路十分艰险,但一百三十名英勇的水电官兵,还是带着挖掘困难了,

后来,这样的消息陆续传来,指挥部领导半信半疑。通信阻隔,他们无法证实有无这样的施工队伍,更不要说了解这是哪支队伍了。

当然,指挥部的同志多么希望这个消息是真的啊!

带着疑问,四川省军区、阿坝州一行多位领导来到距离汶川县城约三公里的理汶公路上,实地了解打通理县到汶川生命线的是哪一支部队。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啊!

所有的官兵都蓬头垢面,每个人都像是从泥浆里爬出来一样,隐约可见的大型设备上有一面被飞石撕毁的红旗,上面有“武警水电部队”几个大字。

而此时,摆在这支队伍面前的是通往汶川咽喉要道的最后一个拦路虎——一块四百多立方米、足有一辆大客车大小的巨石,上边有近万方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塌方体。

看到如此的情景,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认为,排除这样的险情,至少需要两天,顺利的话,三天之内,救灾物资就能运抵汶川。

两天显然太长了,陶然与李川他们这样认为。看着后面紧跟的车队,看着弃车前奔的抢险部队,他们急了。特别是当他们听说震中汶川许多乡镇被夷为平地后,他们更急了。

必须尽快消灭这个拦路虎!

然而,如果整体爆破如此大的巨石,就会引发新的塌方,还会影响到周围村民的安全;陶然与李川他们经过慎重研究,制订了对外震动影响较小的对角布孔、深孔爆破的方法。

在中队长王安军的指挥下,由六名爆破手组成的钻机爆破组立即投入战斗。

打炮眼的钻机上来了,但没有水,干钻对人的身体有相当的危害。若到远处运水,至少要多用一倍的时间。

那就干钻吧!不知谁说了句。

于是,公路上钻机隆隆,石粉纷飞。

5月15日21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通往汶川咽喉要道的这块巨石被成功爆破。

仅仅六个小时,在这段三公里长的乱石堆中,一条简易通道便粗具规模,由此直达震中汶川的西线通道被彻底抢通。

一条救灾生命线点燃了所有人的期望。

没有闪光灯,没有鞭炮声。连续施工二十多个小时的开路勇士们没有欢呼和拥抱。一百三十名官兵、二十二台施工车辆默默退到宽阔处,救灾车辆闪着车灯急切地碾过路面,呼啸而过。

然而,就是在这个没有灯光的夜晚,还是有许多汶川的人走来,含着泪水说:谢谢你们,武警部队!我们有救了!

16日早上6时,根据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部队从汶川向映秀湾方向进发,投入到抢通汶川到映秀公路的战斗中。刚刚抢通被塌方体掩埋的草坡隧道,陶然与李川的队伍又接到命令,火速抢通汶川至茂县的213国道。

这是一条沿岷江通往九寨天堂的路。每个带团的导游路过汶川,都会讲这样一个凄婉但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一个美丽的小镇整体被埋人了水下,后来这里就生长出碧蓝的海子。至今,这里的海子还会长出红藻,血一样鲜红。

但是今天,很多曾经讲述这个传说的人也被深深地埋进了这条路,赋予了这个传说一个更为惨烈的版本。

正在工作的挖掘机上面,是高达上百米的高边坡,摇摇欲坠的岩石露出狰狞的面目。

5月20日15时左右,九支队总工程师罗松涛看到,满坡的风化岩石,被地震震松了,随时可能垮下来。

不好,崩者了!正在这时,山顶卷起一抹尘烟。步话机赶紧报警。滑落的岩石越滚越快,卷起漫天尘烟,下面的两辆挖掘机一进一退规避。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块巨石快速砸到了一辆挖掘机上。这辆挖掘机一厘米厚的钢板被砸了一个深窝,驾驶室玻璃全部被砸碎。

让非亲身经历者难以理解的是,此时此刻,官兵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想这样的危险,而是继续不停地向前、向前。

这天19时30分,随着第一辆从茂县开往汶川的越野车开过茂县南新镇杨毛坪大桥,连通汶川的第二条紧急救援通道——国道213线汶茂段胜利贯通。

让人感动啊——

绵绵细雨中,武警水电九支队李川副支队长和后期抵达的王永平支队长抱头痛哭,两个七尺男儿,堂堂的团职指挥员,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再也无法隐藏心中的痛楚与喜悦,在他们带领的士兵面前,再也无法板起刚毅的脸。

这是生命的奇迹!

这是忠诚的力量!

这是人间之大爱!

曾为军人的我,想起这些,都不由得为陶然与李川他们担忧了一把,他们可是在没有接到上级的明确指令的情况下擅自行动的。

所幸的是,陶然与李川他们在行动四个小时之后,得到了_上级的明确指令:震中在汶川,迅速组织官兵打通驻地到理县的公路;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向汶川方向推进,打通紧急救援汶川的西线生命通道!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所幸的是,因为他们的提前行动和准确判定,通往汶川的咽喉要道,在汶川人民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在仅仅七十多个小时之后打通。

所幸的是,他们连续奋战八天,虽然一路上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一百三十名官兵一次又一次躲过了死神的追赶,无一伤亡。

汶川的路通了,汶川就活了,官兵们还要奔赴新的战场。

汶川人民用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他们的深深谢意:

60岁的藏族老阿妈转着经筒为他们祈福。

地震废墟上重新燃起的灶火旁,汶川县雁门乡青坡村的羌族大嫂们把一勺勺热腾腾的百家饭打到武警水电官兵们的碗里。

这就叫军民鱼水情深!

第二个故事是被誉为抢通生命通道开路先锋的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的——

15日上午10时,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火速从正在西藏、青海等七省区施工的十八个项目组,抽调一百三十八名技术骨干和经验丰富的机械操作能手,调集大型机械设备五十六台(套),接替抢通进度缓慢的地方单位,受领抢通都江堰紫坪铺镇至汶川映秀四十五公里道路的重任。

难怪这支部队会被人们称为筑路铁军。来到现场后,突击队员就如猛虎下山,驱动大功率重型机械装备开赴现场,以抢救危在旦夕的灾区群众生命为最大动力,以挖掘机突前、推土机紧跟、装载机收尾的三机联运、协同作战方式,纵横双向立体布控,多点分段快速推进,展开了一场打通抢通生命线的接力赛。

都汶路是通往震中汶川、保证救灾军民迅速深入灾区紧急施救的最为快捷的通道。由于道路中断,救援人员行动受阻,而水路、空运无法满足灾区大量共力运送,抢通都汶路迫在眉睫。

震后,都汶路上几十处大大小小的塌方群,成为突击队员前进的拦路虎。其中映秀镇至汶川五十七公里的道路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部分路段整座山体垮塌,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抢通。

根据指挥部统一部署,暂缓沿国道213线直接打通都江堰至汶川段,而是采取迂回抢通的方法,通过从四个方向、四条线路攻坚,争取尽快打通通往震中汶川的道路。武警交通部队受领南线国道213线都江堰至震中的震中映秀镇的抢通任务。

受频繁余震影响,突击队员明显感觉到机身在轻微摇晃。更要命的是山顶不时有飞石滚落,重重地砸在机身上,发出砰砰可怕的敲击声。在上有飞石、下有余震、错综复杂的情形下,稍有不慎,人机随时有坠人峡谷、机毁人亡的可能。

过!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卢廷俊头顶飞石,脚踏滑坡,目光如炬,指挥若定,用旗语指挥调度数十台机械协同作战。

出任一线指挥的卢廷俊虽然是政工干部出身,可现场组织指挥果断,作风硬朗。一次,漩口突降大雨,为防止山体在雨水冲刷下松动垮塌,卢廷俊顶风冒雨,将人员、机械转移至安全地带,不料脚下一滑,被—飞石击中。他的左手下意识地去撑地,继而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他全然不顾,继续指挥战斗。二十余名官兵和十三台机械车辆完好无损。待夜晚回去时,他忍着剧痛,艰难地脱掉浸有血迹的手套,才发现手已经肿得像个馒头。在场的官兵看到这个情形,无不为之感动。

三天时间内,卢廷俊带领官兵清理塌方两万立方米,抢通道路2.8公里,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切地称赞为钢军。

16日5时许,抢通突击队将生命通道延伸至三十五公里外的漩口镇阿坝铝厂附近,为次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亲赴漩口视察、慰问抗震军民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让人震惊的是,全长九百十六米的紫坪铺友谊隧道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严重挤压变形,混凝土道路出现巨大裂缝,并有可能继续翘曲、下沉。更为严峻的是其中有近六百米长的隧道顶部出现严重开裂,随时有垮塌的危险。经专家鉴定,紫坪铺友谊隧道已经成为危隧,如果不进行技木处理和进一步加固,前期由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等单位辛辛苦苦抢通出来的都江堰至汶川漩口、映秀的生命通道,将面临进一步垮塌,那就意味着彻底切断了外界与上述两个城镇的陆路通道。

前线指挥部决定,除先前的突击队继续向前方纵深推进外,命令武警交通第一总队所属二支队抽调有隧道施工经验的官兵火速增援,确保隧道险情不加重,确保公路隧道畅通。

具有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的第二支队工程师唐怀军接到上级命令,紧急赶赴现场。

背包刚放下,唐怀军就与隧道建设专家一起到现场会诊,进行科技攻关。站在高高擎起的挖掘机铲斗内,紧盯头顶裂开缝隙的隧道断面,唐怀军冒着余震不断的极度危险,用皮尺和红笔丈量,记录下友谊隧道的每一处险情。

唐怀军提出用装载机运送作业人员加紧施工,挖掘机随后进行顶压强支撑协同作战,这样施工、保通都可以得到兼顾。

针对岩层严重破碎、瓦斯浓度大和地质构造复杂的特性,唐怀军挑灯夜战,研制出钢支撑挂网喷锚施工工艺。而对于大面积翘曲的隧道混凝土路面,则采用人机配合整平。两项革新方案得到专家高度肯定,难题被攻克。

每推进一米,突击队员都要付出百倍的艰辛;每前进一步,他们内心深处都会涌起极地拯救的无限渴望。四级士官龚成强和川藏线抢险英雄梁明伟生前是睡在一个帐篷里的筑路战友,在冷曲河抢险战斗中一同出生入死,患难与共。震情发生后,为了烈士未竞的抢险事业,龚成强主动报名上一线。战斗期间,他的眼前经常浮现梁明伟亲切熟悉的身影,内心时时涌起暖流,干劲倍增!

在通往绝地汶川的路上,英雄的事迹到处皆是。我不想一一列举,也无法一一列举,险恶的自然环境锻造出来的战斗集体,人人是英雄,个个是好汉。

至17日12时,英勇顽强的武警交通官兵从都江堰紫坪铺开始,沿汶川方向打通四十二公里的道路。紧接着,他们趁势而上,节节胜利。

还有三公里,武警交通官兵就要打通都江堰紫坪铺至映秀镇的全线道路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啊!总队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立即发出战斗总动员,号召官兵乘胜追击,迅速贯通全线。而此时,前面写到的成都军区某工兵团,也就是某集团军军长许勇所属酌那个团,也在另一头加紧抢通生命线。两军即将会师。

此时,军警迅速展开一场决战。

17日17时30分,由都江堰市通往重灾区映秀镇的生命通道终于全线打通了!两军会师了!突击队员们兴奋地久久按着喇叭,大声吼叫。

长长的鸣笛,在向遇难者深切致哀,也在向灾区军民发出强烈的生命信号!

地面交通瘫痪,空运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数以万计的救援部队快速抵达灾区,唯一的途径,是空运;

要将灾区急需的水和食品送到灾民手中,唯一的途径,是空运;

要想把山区的重伤员运送出来,唯一的途径,还是空运。

于是,空军、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在这场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的赛跑中,展开了解放军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强度最大的一次空运行动。

然而,已搭载伞兵飞抵重灾区上空的空军运输机,由于天气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专家说:物资空投,艰辛自不必说,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高海拔地区进行空投,缺氧是最大的难题。飞机在高空进行空投,缺氧非常严重,士兵都会有头晕、浑身发抖的反应,有的士兵下来后就直接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虽然带了些氧气瓶上去,但不够用,只能提供给靠近机舱尾部的士兵用。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气流大,在高空气流下,战士根本站不住,很危险。另外,飞临灾区上空时,强大的气流和浓浓的云雾,时而把飞机抛起,时而把飞机压下。机组人员只有密切协同,全力保持平稳飞行状态,才能找准空投点。

我还听说,首批出动的四千五百名直属空降兵第一梯队战士,是全部写好遗书才赶赴灾区的。

苍天有眼。5月14日后,汶川地震灾区降雨渐停,天气转晴,中国空中救援部队对震中地带相继实施空降、空投与机降,三管齐下展开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救援行动——

14日,太阳露出的笑脸就像是对陆航团的奖赏。这天早晨8点52分,两架黑鹰从山谷中破雾而出,降落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镇外的空地上。两千多名已经在废墟中苦苦煎熬了三十个小时的受灾群众欢呼起来,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743号长机在副团长李翔的带领下,率先冲入云端,将军区司令部一支十三人的应急通信分队机降汶川。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通信参谋王凯在牛脑寨山顶,用卫星电话向军区指挥部汇报:据目测,汶川县城三分乏一房屋倒塌,急需救援。

这是与世隔绝四十多个小时后,孤岛汶川向世界发出的声音——我还在!我还好!

此后,应急通信基站紧急建立,虽然信号覆盖面积和信道宽度有限,但已经可以保障同期徒步进入汶川的抢险部队的通话。

这一天,空降兵也成功实现了空降。美丽的伞花绽放在汶川上空,它带给大山深处的灾区人民无限希望。

药品、食品、救援人员……通过空中桥梁源源不断地运进灾区;压伤、摔伤的各类伤员争分夺秒地被运了出去……仅映秀镇一地,短短三天就运走了多名重伤员,运来了大批食品和药品,灾情得以迅速缓解。

意外的是,在飞行往来之间,除了常规的运送物资人员,在不知不觉中,飞行员又变成了空中信使。

装载救援物资而来,再拉回伤员和一沓沓的字条。一天飞行结束,他们的通信工作才刚刚开始。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第一个驾机航拍汶川的副团长姜广伟说。但所有的飞行员都很乐意干这项工作,电话那头往往传来喜极而泣的声音。再后来,他们又将捎回的飞信送往电台、电视台,滚动播出。

生命的通道,希望的通道,在空中架起。在这条通道上,充盈着真情与感动,但危险与安全也同行同在。

从16日起,救援工作由映秀镇等震中地区向周边偏僻山区深入展开。卧龙、耿达、银杏……每一个边远小镇都回响着直升机的轰鸣声,一支支救援队伍被直升机输送到灾区的四面八方。

5月17日下午,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成都太平寺机场,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

由于天气原因,南空某搜救团只出动了三个架次。想到灾区群众已被困了一百二十多个小时,全体机组人员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天气好转,一边恨不得马上飞到灾区。

17时50分,眼看天就要黑了,天气依然没有好转。早上6时就进场维护飞机的机务官兵开始准备给飞机盖上蒙布。

这时,机场引导员的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声:汶川县映秀镇发现一名被废墟掩埋五天的幸存者,××号飞机立即准备起飞,运回太平寺机场。

空军特级飞行员、机长李春辉摊开地图,机组人员迅速聚拢在他身边。前一天,他们载着一吨通信设备飞过一次映秀,对那里的复杂地形已了然于胸。只是这种低云、低能见度的恶劣气象条件,会不会给飞行带来危险?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春辉身上。

救人重要,马上准备起飞。李机长斩钉截铁地说。

装载物资,拉升,出航……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18时,直升机满载物资,急速奔赴映秀。

映秀地处深山腹地,航线必经之处高山林立,是整个灾区最难到达的地点之一。云雾翻腾的狭窄山谷间,李春辉发挥专业搜救直升机的优势,通过气象雷达监控前方一两百公里外的气象情况,驾驶飞机沿着多普勒导航计算机提供的航线,在刀削斧凿般的峭壁间灵活穿行,距离机载GPS显示的经纬度降落点越来越近。

18时40分,降落点出现在李春辉眼前,但着陆必须穿过两座间距仅有一百多米的高山,同时必须越过架设在一千三百米山谷间的高压电线。飞高了,看不清降落点;飞低了,高压电线拦在前而;飞偏了,有撞山的危险;飞快了,超过了降落点;飞慢了,到不了降落点。

李春辉沉着冷静地驾驶直升机上升到一千五百米高度。越过高压电线后,控制好飞机的状态和速度,垂直盘旋下降,稳稳降落在一条河沟旁边酌空地上。

旋翼巨大的轰鸣声中,一群医疗队员抬着一位20岁左右的青年向直升机飞奔而来。他就是蒋雨航,在废墟中被困一百二十三个小时,救援人员花了七个小时才把他救出来。

19时30分,李春辉驾驶直升机顺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早早等候在此的120救护车将蒋雨航转运到成都市医院接受治疗和检查。

一场惊险的空中生命接力圆满落下帷幕,现场的官兵、医疗人员和志愿者纷纷向走下驾驶舱的李春辉竖起大拇指。

5月19日下午14时50分,奔赴边远村寨救援的一支突击队,向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映秀镇前线指挥部发回一封鸡毛信:距汶川县城四十四公里,位于岷江东岸的兴文坪村银杏小学,两百十七名学生和十四名教师已被困七天七夜,请求救援!

起飞!命令陆航直升机马上起飞!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根据上级首长指示,立即下达命令。

许军长登上第一架战鹰,率先向岷江峡谷深处飞去。

当直升机飞抵目标上空时,岷江两侧山体突然发生大规模持续滑坡,将突击队开辟的临时机降点摧毁,五次试降均未成功。

战鹰在渐渐降临的夜幕中返航。许军长命令突击队连夜开辟新的机降点。

5月20日早晨,许军长再次率领直升机紧急起飞,直插兴文坪村。

盘旋,拉升,降落……经过多次试降,直升机终于在一个高悬江畔的机降点着陆。

银杏小学垮塌的楼房前,教师和孩子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校长王安强抓住许军长的手,泪流满面:昨晚见直升机降不下来,大家都急坏了。

10时30分;

10时42分;

11时17分;

11时39分……

一架架战鹰载满惊魂未定的孩子们飞往成都。

至12时57分,八个架次的直升机把两百十七名学生和十四名教师全部运出孤岛。

一个名叫孙力的三年级男生,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留言:长大了,我也要当解放军!

这是对解放军发自肺腑的敬佩!

冷光下的柔情

灾难无情人有情!

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灾区到处流动着迷彩的身影,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有这种绿色的律动,灾区人民心中也滚动着一股力量。子弟兵不知疲倦,不讲代价,一心想的就是早一秒钟赶赴灾区,多救活一个坐命。哪里最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们就战斗在哪里。为此,他们有的被埋人瓦砾负重伤,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子弟兵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着群众:

子弟兵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随身携带的干粮送给受灾群众;有的部队三四名官兵分到的一瓶水,也要省下来给受灾群众;某部官兵把自己的口粮给了灾民,却有九名战士饿晕。

子弟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用群众物品,并对救灾过程中发现、清理、上交群众钱物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一支救援分队,在雅安将从废墟中挖出的价值近一千万元的现金、存折、金银首饰、有价证券等如数上交;两支工程部队应地方政府求援,出动大型装备,先后掘开中国农业银行北川支行和北川县农村信用联社金库,把一个个保险柜、一只只钱袋从废墟中取出,使国家巨额财产转危为安。

小麦和油菜成熟了,灾区很多群众没法顾及粮食收割,子弟兵又走进了田间地头。

子弟兵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号召,地震发生后迅速掀起向地震灾区捐赠热潮。截至5月26日,已捐款4.27亿元,捐衣被2.1万件(套)。

灾区人民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弟兵的深情: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解放军!金花镇凤凰村一位奄奄一息、91岁高龄的老人清晰地喊道。

南坝中学一个获得平安后的小男孩在日记中写道:

5月13日下午,因为解放军的来到,大家很高兴。他们边救伤员边发粮食。我拿到一支冰棍,好吃。

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解放军,觉得他们英武、威风。现在我身边都是解放军,他们不像我想象中的天神,很亲和,像亲人。他们纪律严明,我们送东西也不要。随处可看到他们搜救灾民的身影。我在想他们不吃不睡,真是天神吗?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可以写成一千册书。

让我们还是将目光锁定在汶川这片土地吧——

在汶川救灾现场,有这么一个政委。他叫李丕金,是武警成都支队的政委。

14日6时30分,李丕金接到紧急开赴灾情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的命令。这时,他的姐姐又发来信息:在都江堰上学的外甥女下落不明,要他去学校帮助寻找。

其实,家住四川省北川县治城乡的李丕金十七名亲属中有三名遇难、十名失踪。在5月12日地震发生后,李丕金当即带领官兵奔赴灾情严重的都江堰新建小学展开救援,在一线指挥抢救废墟下被困师生。李丕金带头用手扒掉瓦砾砖块,组织搬抬水泥板,手指被磨破了,指甲被抠掉了。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奋战,官兵共抢救出一百零三名被困师生。就在李丕金全力救灾时,北川老家的姐姐打来电话:家里的房屋全都震塌,自己是从废墟中爬出来、跑到绵阳市打的电话,兄妹五家的亲人都被压埋在废墟里,让李丕金赶快想办法抢救。看着眼前倒塌房屋下被困、喊救命的群众,当时李丕金强忍悲痛安慰姐姐说:我正在都江堰救人,你们不要着急,党和政府马上会派人抢救的。说完,又投入了抢救被困群众的战斗。从5月12日下午到14日早上,李丕金带领官兵抢救出六百三十多名群众。

此时,身边战友得知李丕金亲属的受灾情况,劝他派几个战士到学校寻找。

李丕金坚定地说:这些受困的群众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于是,李丕金迅速带领一千五百余名官兵向映秀镇开进。

映秀镇是这次地震的中心区,四周的道路全部被滚落的巨石和泥石流阻塞,没有道路通行。

李丕金带领官兵冒着大雨,翻山越岭,徒步强行开进。在爬到一段五百多米的山体滑坡地段时,突然再次发生余震,山上一块大石滚落下来,他在躲闪中与滚石擦肩而过;

经过十三个小时艰难跋涉,李丕金硬是带领官兵通过五十多公里的死亡路段,到达映秀镇展开救援。

李丕金和救援官兵们在映秀镇漩口中学等十八个地点展开抢救,营救出一百九十多名被困群众。

在食品、饮用水供给保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连续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的官兵们,把自己携带的矿泉水、面包,全部让给灾区群众。

除了感动,李丕金还用事实告诉了我,一个干部、一个党员的心中是如何装着亲人和群众的,在国难面前,孰轻孰重!

5月15日上午9时,济南军区铁军高炮团二连连长刘同新带着战士们前去搜寻救人时,听到了从废墟中发出的求救信号—敲打木板的声响。

这时,残垣断壁前,一对夫妇跪地相求:我闺女在里面,快帮忙把她扒出来吧!

原来,废墟中发出求救信号的姑娘叫宋燕梅,南充人。地震发生时,从成都来到映秀镇一家美容美发店的她,正准备给店员讲化妆品知识课程,被瞬间倒塌倾轧的楼板,夹压在两层天花板中间。她的父母知道后,跋山涉水来到映秀镇。

肯定被压在最底层。几名战士迫不及待地抡镐挖洞口。连长刘同新示意大家冷静。

遇到阻挡物,声音传播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判定废墟里声音的位置,必须排除错觉。

听了连长的话,战士们从不同位置仔细辨听,最后判定人在二楼夹层。当战士们从断裂的水泥板和碎裂的家具碎片中间,用双手一点点抠出深1.5米、直径30厘米的小洞时,年轻女孩快救我出来柔弱而激动的呼喊声传了出来。

我是党员,让我爬进去!

我身材瘦小,进出洞方便!

战士们争先恐后。连长刘同新与副连长闫先员碰头合计,以便于爬洞为标准,选择一级士官安乐、二级士官张信诺和一级士官刘跃伟这三个瘦小机灵的战士担当重任。

安乐刚爬进去不久,脚下的大地便发生了余震,裂而未倒的楼层开始摇摆,随时有再次垮塌的可能。

班长田振力、井斌急忙把他拽了出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安乐感叹地说,他已经明显感觉上面的水泥板正挤压身子,拉慢点可能就卡在里面了。

宋燕梅的脚被深深卡在水泥板缝里,救灾人员几经努力都没能成功。大家心急如焚,脚下余震频繁,三个多小时的救灾时间,发生了四次余震。再耽误下去,不但救不出宋燕梅,还可能危及战士的生命。

实在不衍,狠狠心,把姑娘的脚锯掉算了。有群众建议道,宋燕梅的父亲也表示默许,渴望活着出来的宋燕梅也向钻洞营救的安乐央求道:请把我的腿锯了吧,我不想死在这里。

二连在场的党员干部们拒绝了这一建议。随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带进去一把刀片,割破宋燕梅的鞋子,把宋燕梅完好地救了出来。

汶川大地震已过七天。抗震救灾行动向乡村扩展,济南军区铁军官兵在乡村展开拉网式搜救。

废墟上、瓦砾中,铁军官兵进行认真地检查,他们一边搜索一边大声喊。

我要找铁军!救救被围困的大批乡亲。打电话的是一个中年妇女。

这是大地震后第七天的声音,在经历了一百四十六个小时和数千次的大小余震之后,这样的声音是鼓舞人心的。

接电话的济南军区作战部部长李亚东,急切地追问:在哪里,有多少人?

打电话的中年妇女哭泣着说:我是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人,我家住在一条很深的大峡谷内,里面有大大小小很多村庄,有近万人被大地震堵在了峡谷里。

李亚东立刻向军区副参谋长赵立德和副司令叶爱群报告。抗震救灾专用地图上,一条原始地核裂变形成的峡谷地貌山势陡峭,它的东侧是依山修筑的一条公路,紧邻岷江,这唯一的道路因地震山体滑坡变成了悬崖峭壁。长达百里的峡谷,想要到那里去营救被困的群众,真是难如登天。

时间就是生命!经过紧急讨论,一个数千官兵救援万名被困群众的陆空联合救援方案很快形成。根据这一方案,铁军师数千官兵开进大峡谷展开搜救;空中,数支陆航部队搭载救援物资和医疗队,从大峡谷四周的草坡乡、耿达乡、银杏乡、三江乡同时实施直升机机降,为濒临绝境的灾民运送物资,转送伤员。计划很决上报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并得到批准。

早在紧急营救命令下达以前,铁军师长杨剑就发出预先号令,部队紧急做好挺进大峡谷的准备。

19日凌晨3时,秋收起义团五百名官兵徒步进入映秀镇,快速到达大峡谷南端的水磨镇,随即翻山越岭挺进三江乡;牛夜时分,铁军高炮团团长杨恩红率领五百名官兵攀上地震后形成的悬崖峭壁,开始从大峡谷北端向桃关乡开进,两路大军,形成南北对进之势。

拂晓,铁军一千名后续官兵也开始向峡谷挺进。

杨恩红已是第二次挺进大峡谷了。他根据掌握的大峡谷情况,带领部队向峡谷深处挺进,他们逐点搜索,分段突破。那次,他们是在黑暗中孤军深入;这次,他们身边多了两支队伍,一支是武警某部三百官兵,另一支是伴随行动的某医疗队官兵。

南路,副师长叶勇带领五百名官兵进入三江乡。他们一口气翻山越岭四十公里,人人负重六七十斤。一名叫张震的上等兵,身高仅1.62米,体重刚过九十斤,却背了七十多斤重的物资药品。他咬紧牙关,紧跟战友进入大峡谷。

陆路官兵星夜挺进。

官兵紧急装载饮用水、食品、药品、器材等救援物资。304医院二十人的医疗队接到指令,连夜奔赴机场,拂晓时分进入凤凰山机场。某陆航团接到命令,6时机组人员完成进场,他们精确测算飞行所需油量。

16时整,成都军区某陆航团LH92213号直升机拔地而起,双机并行,向着目的地——三江乡奔去。

三江乡,岷江、西河、中河三条大江交汇的地方,历史将铭记这一刻。

四十分钟后,三江乡的河坝村村口,四百六十多名村民翘首以盼,看见直升机飞落,他们举起双手挥舞着,呼喊着。

舱门打开,铁军官兵立即上前兵分两路,在直升机两侧到村口构成了两条绿色的长龙,他们一路分发救援物资,一路重新人山展开搜救。

快上伤员!宫松奇副政委一声令下。

六百七十名铁军官兵,雷厉风行,火速将重伤员抬上准备好的担架。村里的十五名重伤员很快被抬上飞机,直升机破空而上。

地震发生后,多少呼唤多少等待多少期盼……矿泉水、食物、药物流水一般从机舱倒出,一吨多重的物资在三分钟内发放完毕。

是铁军,还是铁军,某团五百名官兵已在上午8点40分跋涉赶来,与先期到达的师通信营一百七十人合并一起,展开救援。

在靠近峡谷中的山坳里,铁军装备部长郭士民带着修理营五百名官兵发现了七十五人的老年旅游团。大地震后,他们与外界失去联系。地震当天山崩地裂,巨石从山顶上呼啸而下,十位老人当场就被夺去生命,还有四十人受伤,经过一百五十多个小时的生死搏斗,那些幸存者,那些平均年龄70岁的幸存者,已经奄奄一息。

救救老人,他们儿孙满堂,家人正在焦急地期盼他们归来。

攀崖进入,铁军官兵立即对老人进行急救。

随队医生和官兵们有的背,有的抬担架,向直升机的着陆点飞速抢送。在生命的极限时刻,幸存者在与死神抗争,铁军官兵也在与死神较劲,是不屈的生命力把幸存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是亲人解放军把幸存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是党和政府把幸存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

与南线营救相呼应,北线官兵营救也迅速展开。

这次大营救中,铁军医院的白衣天使彰显出他们的高尚情怀。王青威是位老医生,多次随部队执行过抢险救灾任务。在这次大营救中,他始终跑在最前头,一人就救活了八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吴燕燕,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军医,她第一次参加这样大的救援任务。下了飞机,看到眼前的悲惨情景,她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受伤人员由于长时间被困山里,老远就能闻到腥腻的臭味,她全然不顾,贴着伤负的面孔,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实施紧急抢救进行人工呼吸。一位幸存人员感动地说:我们能够活着走出大峡谷,全靠这些穿着军装的白衣天使。

19日晚上,万人陆空联合大营救行动传来捷报:仅19日一天,紧急大救援行动就转移、安置被困群众近万人,向大峡谷地区机降103架次,运送药品食品35.2吨,运出重伤员七十六名、轻伤员五十名。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铁军所彰显出的精神和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虽然5.12渐渐走远,但在较长时间内,余震还没有完全消停,悲愤的土地有时还发威,困难仍然很多,形势仍然严峻。

5月31日下午,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五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等十四人。机长邱光华是成都军区陆航某团飞行员,是一个有三十三年飞行史的老机长,也是周恩来总理1974年亲自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邱光华的家在茂县南兴镇。在十七天的救灾飞行中,邱光华五十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尽管担心家里80多岁的父母亲,但他也没有回去看看。

悲情在继续,但温隋在不断上升。

正在陕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得悉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解放军某部一架直升机失事的消息后,十分关注。胡锦涛指示立即组织力量搜救,并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前往一线组织指挥。

6月1日上午11点50分,郭伯雄抵达四川成都后,旋即召开会议,决定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加大搜救力度。此时,分散在汶川县水磨镇、映秀镇的近千名官兵接到上级命令,相继赶到当初被确定的直升机失事地点即位于漩口镇的赵公山一带集结,并连夜参与紧急搜救行动。

直升机失事地点初步判断位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以南三公里的赵公山一带。这一带处于都江堰与汶川交界处,植被丰富,林木茂密,荆棘遍地,悬崖峭壁,稍有不慎就会葬身谷底。搜救中,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搜救小分队根据需要配备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设备;空军派出侦察飞机在直升机失事地域拍摄遥感照片;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和中国联通通信公司在获取机上人员手机号码后,做了利用手机信号定位的努为;四川省地震局根据地震台网的震动监测,向部队提供了搜寻地点参考建议。

战士们十余人一组,相隔一丈左右进行地毯式搜救,他们跪在地上拔开前面挡住去路的树枝,爬行着向前行进,把身子贴在悬崖峭壁上努力向上攀登,大家相互鼓励着向山顶挺进。

6月1日晚,赵公山一带下起大雨,电闪雷鸣,战士们接到上级指令后在原地待命。当天晚上,战士们躲在遍布大山的竹林下,有的被淋得浑身湿透,冷得直打战,但战士们咬紧牙关,一直挺到天亮。当时因战士们带的干粮比较少,有的战士还把干粮让给他人,他人又把干粮进行传递,大家都舍不得吃,传了一圈后,干粮最后又从终点回到起点。

6月2日下午3时左右,官兵们才从密林中走出来,做短暂休整后又立即投入到搜救之中。就在官兵们走出密林在路边休息时,附近的村民纷纷从家里拿出当地政府发给他们的赈灾干粮,送给官兵们。官兵们婉言谢绝了村民们的好意。一位叫董代秀的村民哭着说,地震发生后,她被埋了近五十个小时的亲人被解放军从废墟下救出存活。

6月10日10时55分,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被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胡锦涛总书记在得悉这一消息后,立即作出批示,向遇难机组人员和机上群众表示沉痛悼念,向遇难人员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向执行搜救失事直升机任务的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胡锦涛指出,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同志们急中央之所急,办受灾群众之所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奋斗,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努力奋斗。

天使之歌

与死神搏杀,是震中最惨烈的战斗。而在这样的战斗中表现最令人感动的要算那些白衣天使——她们(他们)因此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灾情发生后,总后卫生部迅速启动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应急预案,紧急抽组医疗队防疫队,调拨药材装备,利用全军远程医学网,开通了与成都、绵阳、乐山等灾区的音视频通道,实施应急指挥。同时,派出野战远程会诊车随同医疗队至汶川地区开展救治工作,通过视频系统实时了解一线救治情况,实施远程指导。

很快,一支支医疗分队向灾区开进。

我们还是将目光聚焦汶川那片伤痕累累的土地——

5月13日凌晨,成都军区某联勤分部接到军区联勤部下达的任务:由分部所属的42区院、452医院、324医院抽组六支医疗队。

第一批两支医疗队由分部康长顺副部长带队,于5月14日出发。

汶川特大地震使公路被毁、水路受阻、天路云雾遮挡,灾区急需救援人员、救灾物品。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飞行员们凭借着高超技术成为打通空中生命通道的主力军。

恶劣的天气条件是阻碍空中快速救援的最大障碍。

13日、14日都江堰上空依然布满厚厚的云层,但陆路交通完全中断,水路交通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依靠空中交通。

灾情紧急,必须组织进行紧急空运!

15日深夜1时30分,机组接到命令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准备之中。

空运时,医疗队员们把给养都抛下,只带药品。机组人员通力合作,操作飞机盘旋起飞,躲过高山,穿过云层……

映秀四周环山,平均海拔三千米,而且上空乌云密布,云雾缭绕。之前就有飞机因为天气太恶劣,不得不取消空运计划返回。这天天气稍有好转,机组瞅准时机,直奔映秀上空。

九百米、八百米、七百米……一直到六百米。降落方位非常准。

这时,分部刘潇副政委又带领一支医疗队抵达映秀镇。

这支医疗队里有一名叫汪玉明的副主任护师,她中等个,肤色白皙,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1969年2月入伍,1987年担任护士长,今年已经55岁,专业技术5级。

面对灾情,有人建议汪玉明不要来了说她年纪大了,让年轻人干。

但汪玉明却认为老同志这样的参战机会不多了,必须去。于是,她向领导表达了参战的决心。她深情地吻别了可爱的外孙,与家人,一告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途。

当原先计划的摩托化行军改为空运,需要大幅度轻装时,有人提出把医疗队的旗帜丢下。但汪玉明死活不同意。她只把较重的旗杆留下,执意带上了旗面。

飞机一降落,汪玉明一跳出机舱门,就把解放军42医院医疗队的旗帜展开。

受灾群众见到展开的旗帜蜂拥而至。医疗队安扎在漩口中学操场上的营寨里挤满了伤员。群众见到解放军,就感到有了希望。

这时,汪玉明发现,做心理疏导时,女性医务工作者的话,战士和伤员往往容易接受,便积极承担了此类任务。

在强烈的余震中,汪玉明看到废墟中待救的受灾群众需要输液,便对一位年轻护士说:那里危险,你们年轻,来日方长。还是我下去!

一天早晨,汪玉明听说映秀镇有一位老大娘因亲人亡故,想不开,想自杀,苦于没有自杀工具,便用左腕在石头上反复磨,想磨破血管。

汪玉明早餐也没顾得上吃便赶了过去。那老大娘被压在废墟中,汪玉明必须爬着才能进去。

您叫什么名字?汪问。

杨云芳。

您老高寿啊?

52岁。

您并不老啊。汪玉明宽慰着对方,比我还小3岁呢!看来我不应该叫您大娘,应该称您妹妹呀。

杨云芳告诉汪玉明,她有个28岁的女儿,是位教师,在抢救了十三个学生后不幸牺牲。

您应该向女儿学习,坚强地活下去啊!汪玉明紧紧握住杨云芳的手腕,安慰、鼓励着她。

杨云芳默然。

随后,汪玉明凭着熟练的技术,为杨云芳缝合了伤口。

汪玉明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在灾区,国家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题词勉励她:天灾无情人有情,救死扶伤写忠魂!因此,她的文职干部证、卫生袖标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坐落于重庆直辖市,有着七十多年光荣历史和鲜明军事特色的第三军医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军队21101程整体重点建设院校。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登高校长亲自率领从西南、新桥两所医院抽调的六十七位专家,紧急奔赴汶川重灾区映秀镇。

当时,映秀镇与外界完全阻断,通信全部断绝,救援人员心急如焚。他们从都江堰市冒雨出发,赶到紫坪铺水库。临时码头挤满了急于上船的救援部队和搜寻亲人的当地群众,医疗队员背着沉重的药品,无法靠近冲锋舟。

王校长再三与调度冲锋舟的指挥员协调,由于船少人多,医疔队始终无法上船。

情急之下,王校长冲到船边,抓住缆绳,朝忙乱的人群高喊:被救出来的重伤员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就有可能死亡,医疗队晚去一分钟,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生命。

医疗队终于上船了。王校长他们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河中逆行,在距离映秀镇十五公里的临时码头上岸。

医疗队从重庆出发时携带了大量药物及医疗器械,但车辆无法通过。王校长当即决定:将价值五十多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化整为零,由每个医疗队员背着行进,十几名身材瘦弱的女队员和专家教授,每人背着三十多公斤重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上路了。

女队员刘珂汐比较瘦弱,背着沉重的背囊十分吃力,王校长二话没说,拿过她的背囊,背在自己肩上。在攀爬一段陡坡时,身背两个背囊的他,踩上了松动的泥土,身体快速下滑……危急时刻,他猛地抓住了深埋在泥石流中的一根树枝,才没有掉进咆哮的岷江中。

此时,地震已经将道路破坏殆尽。医疗队只能按大致方向沿岷江迸发,有路的地方走路,无路的地方翻山。由于出发紧急来不及装备,整个队伍只有五只手电筒用来照明。

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几吨重的滚石随处可见。救援队员每前进一步都伴有碎石飞落,而在他们脚下就是湍急的岷江。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了,王校长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少公里,距离映秀镇还有多远,只能在漆黑的危机四伏的雨夜里奋力前行。途中,他们一次又一次遇到断裂、被泥石流掩埋的路,一次又一次遭遇由余震和下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和塌方,但救援队员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尽快赶到目的地!

5月14日14时30分,医疗救援先遣队历经艰险抵达映秀。

废墟、遗体、伤员……医疗队员们被这里的惨状惊呆了!漩口中学前的坝子上,六百多名受伤的群众,有的躺在门板上,有的蜷绾在破旧的棉被中,有的直接睡在地上,到处是痛苦的呻吟声。

看到这一切,王校长心如刀绞,他含着热泪,嘶哑着嗓子喊道:乡亲们,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你们的!

王校长迅速把医护人员分为检伤组、轻伤组、重伤组、护送组、手术组,依序对重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处理后,用直升机送往成都后方医院进行救治,对创伤稍轻者进行骨折外固定、清创缝合、消毒包扎。经过紧张有序的救治,全部伤员得到妥善处理,为送治伤员赢得了黄金时间。

在映秀的前四天,食品成了困扰医疗队的最大难题。16日,医疗队每十人只能分一瓶矿泉水,王校长一瓶不留全部送给伤员。医疗队没有给养,四天没进热食,护士们上山挖了一些野菜和土豆弄熟了给大家吃,王校长却把自己的那一份留给了值班医生。

短短的八天时间,这个医疗队医治了六千余名轻伤员,成功救治转送出五百余名重伤员。被救生还者中有九人被埋压时间超过一百小时,最长的达一百七十,八小时二十二分钟。

在映秀镇的一顶顶医疗帐篷里,只要有病人送来,他们就立马抢救,谁也不愿意休息。医生、护士相当疲倦,一些医生帮病人包扎伤口时都快睡着了,然而没有人抱怨。即使感冒、高烧,也会继续坚持抢救病人。他们好几天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睡得很少,还时常遭遇余震威胁。

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护士,内急忍不住了,只能用衣服遮挡—下,迅速就地解决。

另一位女兵不乏调侃地说:战火纷飞中我只有战士的感觉,没有女人的感觉了。

阿坝州州委书记、抗震救灾总指挥侍俊看到一名名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紧紧握住王校长的手说:多亏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要不然,那么多重伤员都不可能得到及时救治,你们为夺取抗震救灾初步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代表灾区人民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这个医疗队里,杨占宇的特殊经历引起了我的注意——

杨占宇是三医大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的教授、主任医师,是唐山市丰南县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刚刚10岁。那次灾难中,他的母亲、弟弟都不幸罹难。当时,杨占宇被埋在废墟中,右腿骨折,全身大量软组织损伤。七天后,他才被送到吉林省白城市的解放军321医院,做了手术治疗。他的腿上至今还留有残疚。1984年杨占宇考上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三医大西南医院韩本立教授的研究生。

听到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杨占宇马上向领导请求,到前线去,到灾区去。杨占宇认为,自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切身体会,真希望马上就到前线去,心情急迫。自己是军医,病人看到穿着军装的医生出现,会不由地产生信任感。

下面是杨占宇抢救伤员的一个故事——

12日,在汶川映秀镇卧龙稽征所工作的沈培云吃过午饭后,像平常一样到二楼休息室去午休。地震后,稽征所七层楼的房屋瞬间倒塌,沈培云就这样在睡梦中被活埋,而这一睡就是一百四十六个小时。

17日中午,沈培云同事的哥哥再次来到废墟,想再试试自己的弟弟是否有生还的可能,他站在废墟上大声地呼喊着弟弟的名字,然而废墟里一直没有任何回音。失望的他准备离开时,却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从废墟中传了出来。

这里还有人活着,快救人。他立即叫来救援队。

不到半小时,消防队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这时,沈培云已经在废墟里待了一百四十个小时,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由于脱水,此时的他已经很虚弱。为了保证沈培云的性命,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杨占宇等四名医生来到现场,为沈培云送去营养液,并作心理干预,在救出他前,想方设法让他挺下来。

我下去跟他谈谈。杨占宇主动提出要亲自下去鼓励沈培云。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他第一次进入废墟巷道里面。

你脚能动吗?

下面麻了不能动,只有手能动。

沈培云微弱的声音让杨占宇心里很难受,他发现此时的沈培云脸上、眼睛里、头发上、嘴里已经全是泥土,杨占宇帮他把嘴里的泥土弄出来,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营养液管子递给他,一滴滴救命的营养液,顺着一根四米多长的软管,流进了他的嘴里。

我在这里待了多久?喝完营养液之后,沈培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自己的处境。

你睡了不到两天呢。为了不凉吓到他,杨占宇撒了善意的谎言。

14时,杨占宇再次进入洞中,给他鼓励。

15时36分,被困一百四十六个小时的沈培云被成功营救。

沈培云被救出来后,立即被送上了直升机。杨占宇一直护理着。

我不想活了。由于身体不舒服,沈培丢一直在飞机上念叨着。

杨占宇却不厌其烦地劝导他:现在大家花了那么大的努力救你出来,你一定要坚强起来。

一遍遍地劝说,沈培云这才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17时30分,沈培云被送到成都军区总医院。

在沈培云和命运抗争的路上,杨占宇成了他的定心丸,一直陪着他来到成都。

真的很感谢你,真的很感谢,不是你我活不成了。沈培云躺在病床上,说话声音仍然很微弱,用力地喘着气,虽然眼睛被纱布包着,仍不停地向站在旁边的救命恩人致谢。

当有人问到杨占宇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沈培云时,他如此解释说:我救他,除了医生的职责之外,更是对救过我的人的一种感激。

多么坦诚和豁然的一种诠释啊!

19时37分,沈培云的妻子张兰菊从都江堰赶了过来,看着躺在病床上幸运脱困的沈培云几乎号啕大哭,他们一家紧握着杨占宇的手,有说不完的感激。

而杨占宇已经做好了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如果可能,他希望抢救病人之后,自己还能帮助当地的政府做好后期的防疫工作。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震中,我们不得不惊叹军队高科技手段对救灾的作用。

5月17日午夜,应前线抗震救灾医疗救治需要,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又派出远程医疗救护车疾驰映秀镇重灾区。由于通往地震重灾区的陆路交通仍然不便,他们几经周折,于19日凌晨2时,通过轮渡将远程会诊车送达映秀镇。

远程会诊车到达映秀镇后,通过卫星首先与解放军总后勤部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取得了联系,而后又成功与西南医院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对接。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校门前的远程会诊车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副院长吴军,通过视频,向远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远程医疗信息中心的医院院长李景波、政委陈征友,详细地汇报了医疗队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工作开展情况。随后,医院院长、政委询问医疗队有什么困难,并与医疗队员一一见面致意,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再接再厉,多救伤员。时接过程中,虽因遇余震,信号稍有中断,但声音和图像都比较清晰。

远程会诊车到达抗震救灾一线后,不仅可实现信息上的互联互通,实现对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有力指导、高效指挥和精确保障,更重要的是,可对重、危伤病员实行远程会诊,有效救治伤员。

5月14日18时10分,南京军区第411医院医疗队、第85医院医疗队,第455医院医疗队到达成都温江机场。他们将连夜赶往灾情最重、受灾群众最多、环境最恶劣的汶川县执行医疗救治任务。

指挥部决定:人员及物资已经全部到达的411医院两支医疗队率先向汶川方向进发;85医院和455医院的四支医疗队在机场待命,待其药品和相关保障器材随下班飞机从上海到达成都后,一并往汶川开进。当时,四支医疗队在运输车上宿营。

18时40分,指挥部十人和411医院医疗队共七十四人,搭乘成都军区青藏兵站部七辆运输车前往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大坝,准备乘冲锋舟前往映秀,通过映秀往汶川城进发。

5月15日深夜1时,车队停止了行进,紫坪铺大坝已到。据大坝工程维护指挥部预告,由于大坝水位过高,上游山体存在严重坍塌可能,出于安全考虑,原来准备送医疗队过江的冲锋舟暂停输送人员。于是,六十多台运输车、三百多名医护人员只能就地待命。

凌晨4时,从出差途中紧急赶到灾区的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前进指挥所总指挥姜国禹赶至成都,决定先与到灾情最重的汶川方向的411医院医疗队和指挥部人员会合。

10时,姜总指挥赶至紫坪铺大坝。虽然离汶川只有一山之隔,然而,强烈的地震以及密度很大的余震使这座壮观的水库多处存在随时决口的危险,因此乘冲锋舟到达对岸的计划搁浅。当时,来自解放军总医院、二医大、海军、空军、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广州军区总医院以及地方医疗机构的四十支医疗队、八十台运输车正在大坝一侧的山路上滞留。山路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水流湍急的岷江,路面由于地震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塌方,满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加之五至六级的余震时有发生,随时有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

进还是退,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进发处于震中的汶川县城,是大家此行的主要目标,但由于公路尚未恢复,冲锋舟又无法进入,除了步行攀岩外没有他法。再重新申请任务,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捉下多救治受灾群众。

姜总指挥当机立断,向汶川进发的决心绝不动摇!哪怕是向汶川方向前进一步,就是向胜利的方向前进了_一大步。但在车辆无法进入汶川,进入映秀镇需步行八个小时,加之很多给养和医疗设备无法带入的情况下,首先要组织人员尽快从紫坪铺大坝撤到安全地带,再计划进入汶川的具体方法。

二十分钟后,姜总指挥带卫生部副部长吴志成、沙纪根到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都江堰前指和四川省抗震救灾都江堰指挥部,代表南京军区党委和军区赵司令员、陈政委向总参孙建国总长助理汇报了军区医疗队派出进入情况,以及紫坪铺大坝大量医疗队滞留的情况,强烈要求指挥部尽快给南京军区医疗队下达进入汶川重灾区的任务。

我们是南京军区的部队,是军区部队的代表队,一定要到抗震救灾最前线、最重要的地方去展示我们服务人民的能力!姜总指挥请命说。

考虑到紫坪铺大坝的医疗队数量众多,总长助理孙建国决定,由二医大张校长负责牵头协调各单位抽组精干分队,轻装随救灾部队一道步行进入汶川救治伤员,其他医疗队先就近在都江堰地区配合当地医疗机构执行救治伤员任务,各医疗队必须立即从紫坪铺大坝撤到都江堰市安全地域,并立即通知成都军区联勤部组织车辆回撤。

10时50分,姜总指挥找到二医大张校长,协商派出医疗队进入汶川执行任务具体事宜。经协调明确,411医院抽组一支四十人医疗队,带轻便给养和器材,与二医大医疗队随救灾部队一起进入汶川,其他人员配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做好伤员收治工作。

15时,南京军区赵司令员、陈政委分别作了重要指示,赵司令员指示部队要主动请战,争取最艰苦的任务;陈政委要求入川部队积极主动争取任务,创造条件完成任务,尽可能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23时,姜总指挥召集吴志成等人,了解军区各医疗队进入汶川执行任务进展情况。经调查,由于紫坪铺大坝通往汶川的道路再次大面积塌方,水库水位进一步上涨,水路、陆路全部受阻,进入汶川的通道全部被切断,反馈到指挥部的消息是暂停一切医疗队进入汶川,就地待命。当时,都江堰市内均为一般伤员,大量医疗力量闲置,而重灾区汶川方向大量受灾群众缺医少药。针对这种情况,姜总指挥下定决心:明早继续请战,不到汶川决不罢休。

5月16日7时30分,姜副部长带吴志成等人驱车到成都军区联勤部,姜副部长向董德元部长转达了赵司令员、陈政委和联勤部顾部长、谢政委财成都军区在此次行动中给予的支持和保障的感谢,同时,代表军区、联勤部党委首长向成都军区联勤部指挥所请战。

成都军区联勤部抗震救灾指挥所被姜总指挥坚定的决心和一再请战的精神所打动,立即协调四川省都江堰指挥部,在自然条件暂不允许进入汶川的情况下,先安排411医院临床部两支医疗队赴尚未有医疗队进入的、道路刚刚打通的绵阳安县重灾区执行医疗救治任务。

11时,从成都返回都江堰的车上,大家拿出地图,仔细研究,并进行激烈讨论。在当时,大多数医疗队都还只是在都江堰市执行一般伤员救治任务,能到安县这样的重灾区执行任务是每个医疗队都梦寐以求的,但是安县距离汶川近百公里,如果汶川道路打通,再调整部署很困难,而且先机丧失。姜总指挥心里始终牵挂着汶川灾区,首先安排411医院两支医疗队赴安县执行任务,一旦通往汶川的道路打通,立即派距汶川相对较近的部署在什邡的85医院两支医疗队奔赴灾区。

12时,411医院医疗队受命后立即着手转场相关准备。

14时,姜总指挥带吴志成、沙纪根第二次到四川省抗震救灾都江堰指挥部了解通往汶川道路抢修情况,并再次请求尽快将南京军区医疗队派往汶川重灾区执行任务。

近乎是奇迹,正在这时,前方报告通往汶川第一个镇水磨镇的道路已经打通。

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异常兴奋,姜总指挥立即向指挥部申请将411医院两支医疗队派去执行任务。指挥部随即同意了医疗队将原来派往安县执行任务的计划调整至汶川水磨镇。

20时30分,411医院医疗队乘坐成都军区提供的大巴车,开往汶川水磨镇。

二十公里左右的路,整整走了四个多小时。

一路上,都是被砸烂的汽车,一边是滚下的石块堆积,另一边不到一尺的地方就是悬崖,看着非常可怕。路上偶尔还会看到往外跑的受灾群众,说你们不要去了,那里有瘟疫。

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411医院医疗队到达了水磨镇,随后立即开始救治工作。

5月18日15时,68岁的藏族老太毛跃珍被送到了医疗队。由于房屋的坍塌,毛跃珍被砸伤的腰背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皮下血肿以及皮下组织坏死,如果不及时抢救将会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医疗队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她身上抽取出了超过800毫升的血块和坏死组织。

18时,医疗队又收治了_一名重症伤者,叫英卓,是个彝族姑娘,怀孕已经八令多月了,送来医疗队的时候由于大出血,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她的左侧颅脑脓肿十分严重,医疗队进行了全力抢救,英卓得以生命体征良好,母子平安。

为了更多地争取到救援医治的时间,医疗队派出九支医疗小分队五十二人,深入水磨镇十四个村进行巡诊,由411医院胡佳乐副院长负责。

就在411医院医疗队在重灾区水磨镇忙碌时,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前进指挥所总指挥姜国禹依然马不停蹄。

5月19日早上7时40分,姜总指挥从电视中看到映秀镇的道路刚刚被打通的消息,立即带人前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四川省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抢任务,汇报T411医院医疗队在水磨镇执行任务的情况,并恳切申请派出医疗队进入映秀镇。

南京军区抗震救灾前进指挥部的一再请战,感动了当地政府。四川省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名副厅长随即召集人员协商,十分钟后通知姜总指挥可以派医疗队赶往映秀镇,但水磨镇也有不少受灾群众,希望能够兼顾。同时,这位副厅长还提醒姜总指挥他们,要注意安全,毕竟通往映秀的路上每天都有多次塌方事故发生,刚刚修复的道路也是十分脆弱的。

411医院第一医疗队立即从水磨镇出发,从8时45分开始,短短的二十公里路程,他们用了近四个小时才赶到,其中有一段百米的路程就用去了_一小时二十分——并不是堵车,而是道路不时会有塌方,不时地被阻断。

灾后的水磨镇和映秀镇,信息闭塞,两镇下辖的二十八个行政村成为孤岛,巡诊小分队带着大包大包的药品和医疗器材翻山越岭,边打听边探路。

特别是映秀镇,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伤亡惨重,所以这里也成为医疗队最为集中的地方。除了411医院第一医疗队,这里还有来自301医院、军事科学医学院、三医大等五个单位的医护人员共三百三十九人。

任何一个片断,任何一个场景,都让我们感动——

在这里巡诊最怕迷路。放射科医师马戈在一次去白石村的路上,发现一对躺在乱石中的夫妻。地震发生后,这对夫妇心慌意乱地赶去三江乡找儿子,谜路了。丈夫因过度疲劳衰竭而死,伤痕累累的妻子被411医院的医护人员抬回救治。土生土长的村民都会迷失方向,更何况初来乍到的医护人员。虽然心有余悸,但出发的脚步依旧坚定。

411医院第一医疗队在上级的要求下,立即在映秀扎营,把救治工作向周边辐射,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编组,建立了一个五人应急分队,另外以五人为一组建立巡诊分队,为参与救灾的官兵及周边村组受灾群众进行巡诊。

后来,411医疗队又组建一个八人的医疗小组被空运至条件异常艰苦、断水断电缺食品的银杏乡。

随后的一个月里,411医院医疗队跑遍了水磨镇的十八个村、映秀镇的十个村,做到了救治不留死角。

哪儿有灾情,哪儿就有红十字方队。

写到这儿,我必须向读者交代的是,虽然汶川是这次大地震的震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的身影也深深地镌刻在这片曾经灾难深重的土地上,但这仅仅只是十三万投入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大军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缩影,一个代表。

那是多么令人心潮澎湃而又悲壮万分的历史大场景啊——

在广达十万平方公里的震区土地上,大军云集:从军种分,有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加上民兵和预备役人员,涵盖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六大支柱;从兵种分,有空降兵、运输航空兵、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有侦察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消防兵……三军部队各路精英纷纷亮相。此外,还有气象水文、导航测绘、航天测控、航空遥感等专业部队加盟参战,提供保障。再加上配属解放军抢险行动的民航运输、铁路运输以及国外、境外救援力量,抢险力量阵容蔚为壮观。

三军联合指挥、陆空联合搜救、多军兵种联合救灾……

一架架军用运输机星夜起航,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一支支精锐之师走上抗震救灾战场……

至今,还有数以万计的人民子弟兵依然在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人民子弟兵没有辜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重托——拼命拯救生命、救助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汶川的故事没有完……